说起脑动脉瘤,有患者会问“是脑袋里长了肿瘤吗?”不不不,此瘤非彼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既神秘又危险的疾病。它如同一个潜藏在大脑深处的“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了解颅内动脉瘤,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与病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占蛛网膜下隙出血的75 ~80 。本病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后天性退变两种学说。前者认为颅内动脉环(Willis环)的分叉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后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破坏动脉内弹力板,动脉壁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另外,体内感染病灶脱落的栓子,侵蚀脑动脉壁可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遗传也可能与动脉瘤形成相关。
动脉瘤多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紫红色,瘤壁极薄,瘤顶部最薄弱,多为出血点。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甚至钙化,血栓呈“洋葱”状分层。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破口处与周围组织多有粘连。动脉瘤90 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10 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通常位于脑血管分叉处。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局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小的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内收和上、下视不能,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大脑中动脉瘤出血形成血肿压迫,病人可出现偏瘫和/或失语。巨型动脉瘤压迫视路,病人有视力、视野障碍。
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多突然发生,病人可有劳累、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诱因,也可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生。一旦破裂出血,血液流至蛛网膜下隙,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引发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骤停。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如未及时治疗,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于2周内再次破溃出血。
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隙内的血液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出血后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广泛脑血管痉挛可致脑梗死,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死亡。
颅内动脉瘤的辅助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可判断动脉瘤的位置、数目、形态、内径、有无血管痉挛。
CT及MRI 在出血急性期,头部CT扫描是确诊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键手段,其阳性检出率极高。根据出血的部位,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破裂动脉瘤的位置。然而,一旦出血超过一周,CT的诊断能力就会下降,此时不易进行准确诊断。相比之下,MRI扫描优于CT,尤其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它能够揭示动脉瘤的位置,是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重要工具。
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原则
一般建议治疗大多数直径>7~10mm的非海绵窦内颅内动脉瘤,而对更小的动脉瘤则建议观察和监测。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防止出血或再出血,控制脑血管痉挛。适当镇静,卧床休息,维持正常血压,可试用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采用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但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因为有可能形成血栓。
手术治疗动脉瘤颈夹闭术可彻底消除动脉瘤,保持动脉瘤的载瘤动脉通畅,适用于动脉瘤未破裂病人和SAH病人。高龄、病情危重或不接受手术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复杂性动脉瘤可在多功能手术室实施一站式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健康教育
疾病预防。指导病人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合理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抗癫痫药物,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注意安全,不要单独外出或锁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
疾病相关知识。动脉瘤栓塞术后,定期复查脑血管造影;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偏瘫时,及时诊治。(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