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温度波动很大,是许多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如果孩子感冒或患有过敏性鼻炎、咽炎或其他过敏性疾病,鼻痒、打喷嚏、眼睛发痒和喉咙发痒等不适,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儿童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频繁的非自主抽搐会导致他们脱离群体,被同学和朋友模仿和嘲笑,严重损害自尊,出现心理问题,影响成长发育。
7龄童课堂上常发出“怪声”
以下是来自一位妈妈的真实分享:
我的孩子,今年7岁,患有抽动症。
因为抽动症,他上课不安静,嘴里会不自觉地发出奇怪的声音,影响课堂纪律。
老师说影响周围的同学,就把我孩子调到最后一排自己坐。可还是一样,当孩子叫起来,前面的同学还是会转头看。
因为这件事,我和老师沟通了。我说孩子患上的是抽动症,他不是故意的,而且越紧张,症状越频繁。但老师不能理解,她说如果孩子不能控制,你们就休学吧。孩子也哭着说不是故意的,他想上学,但老师不理。孩子爸爸气得要去找校长理论,在我把孩子接出来路过办公室时,就听到另一个老师和别的老师讨论我家孩子的症状……
抽动症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据统计,抽动症孩子的规范化就诊率极低,他们或被退学,或因为影响课堂纪律就医。在10个孩子中,有2个孩子是因为老师不建议上学,在家不自主地骂家里人,喜欢跳舞或总是无故大笑,无法融入集体;还有7个孩子是因为抽动症状的存在,被学校同学嘲笑、霸凌,产生严重的社交性回避和退缩,不愿去学校;有1个孩子是因为学业才刚开始,课业压力就导致了疾病加重,父母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抽动症表现为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的肌肉多次不自主、反复快速运动和发声抽动,还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障碍等。
抽动症按类型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有的孩子属于混合型抽动——
运动性抽动:是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比如眨眼睛、咧嘴、甩脖子、拧手;
发声性抽动: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也是不自主的。比如吭吭清嗓子、尖叫、鸟叫。
遇到这种情况,出于不理解不了解,和前面那位老师一样,很多家长第一反应也是让孩子控制。但事实上,抽动症从根源来说,问题在大脑神经上。那样做的结果有3种:
无效:有的虽然能短暂性控制,但不一会儿又出现了;
加重:孩子情绪紧张,急于控制反而加重了抽动,更停不下来;
更糟糕: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压抑、扭曲,延伸出更严重的后果。
儿童的自尊自信,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老师、家人,以及周围人不理解的态度,会像一把刀一样,时刻在孩子单纯而脆弱的内心上划一刀。长此以往,抽动症孩子又会进一步合并情绪行为障碍。比如很多家长会反映孩子频繁发脾气、自残、易激惹、抑郁、自卑、睡眠障碍、不愿意上学……
长大后抽动症可能会再次爆发
实际上,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当他们遇到压力、困境时,抽动症会再次爆发。精神压力过大也会给个人的社交和心理成长带来巨大障碍。
每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都是一朵娇嫩的小花,需要成年人小心呵护。
上述妈妈分享的7岁孩子的遭遇可能只是个别的,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都是能够接纳、理解、平等地对待孩子的。
比如,老师会根据孩子的现状,采取比较适合他的教育方式,鼓励他,并正确引导周围的同学。来自周围人的接纳和理解,甚至是一个鼓励,很可能由此改变抽动症孩子的一生。
另外,对抽动障碍的早期干预效果较好,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建议家长学习相关的科普知识,毫不保留地将孩子目前的情况告知老师,不要有面子思想。努力和学校、老师沟通,如果竭尽全力依然不能得到老师的接纳、理解和帮助,建议换一所学校。至于休学,请慎重考虑,除非孩子情况特别严重。
其次,接纳不等于溺爱孩子,什么都顺从他。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抽动症的孩子除了抽动,其他都和正常孩子一样。如果家长事事迁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成长。
再次,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他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树立自信心。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愉快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也不要模仿他、取笑他。时刻告诉他,他的这些症状没有任何错,也不需要因为这些动作而自卑,他可以做自己,可以学习、交朋友、追寻自己的梦想。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合理安排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一般每天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让孩子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睡眠充足,并保证营养。
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本版文字综合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羊城晚报》、据成都西南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