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激发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四个着力点”
□杨妍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些重要论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框架和行动指南,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卫生健康现代化提供了关键动力。激发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聚焦科技创新新动能

       做优基础医学领航医药产业擢升

       科技创新是驱动医药卫生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瞄定卫生健康行业生态链升级目标,以国家标准引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优化升级,设立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加快卫生健康行业标准、市场规范等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多个子行业协同发展,丰富多元卫生资源供给体系,建强医学重大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生命谷”等产业先导区。

       发挥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擎作用,加强医药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医学科技创新激励和荣誉机制。通过“卡脖子”领域原创性颠覆性基础医学创新使医药创新研发迅速变革和自主可控。主动为医药企业松绑,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医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灯塔工厂。强化高水平医疗机构作为创新策源地作用,将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

       利用“健康丝绸之路”和其他区域性、多边合作平台扩大卫生健康科技国际合作,主导参与国际卫生法律法规、全球创新卫生实践和国际标准制定。支持有实力的医药企业、NGO境外投资设厂“领跑”全球卫生健康产业中高端,实现从0到N的最终突破。

       聚焦医防协同新导向

       以大健康塑造医疗模式改革胜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优先”作为首要原则,传统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创新医防协同与融合机制。建设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医防融合智慧服务体系,通过医疗技术和服务范式转换、“换道超车”方式多维提升疾病防治效果。

       探索构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包括“抱团流行性”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防治关口前移,完善基础药物预警机制、用药监测和统一调配机制。依托互联网、5G、AI等与高端医疗设备深度融合形成数智化新质生产力,提高疾病监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卫生健康数据共享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建设,保护隐私和数据权益,全流程规范数据质控监督。依托互联网延伸医护上门服务、全民健康管理系统延续病人健康管理。加大政府资金激励,鼓励医疗、医保、医药多部门协同发展促进现代“大健康”治理。

       聚焦人文情怀新底色

       厚植夕阳产业擘画民生幸福画卷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需端还存在较大缺口。坚持“人本”底色,建设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老年保障和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基本兜底职能,引导老年人树立主动健康和终身发展理念,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普惠型养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多元参与,共促资源均衡配置,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推广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等企业,兴办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等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鼓励医养机构合作,通过双向转诊、医师巡诊等方式服务老年人,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内设医院和临终关爱中心。丰富医疗健康类产品矩阵、优化适老化产业政策工具箱和社区+居家养老创新模式助力老龄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升级数字化时代“智慧养老”服务,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加快推进老龄服务均等化。

       聚焦人才红利新要素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动态均衡

       配优“人才”第一资源,挖掘释放多重“人才红利”。顺应需求侧高品质全方位定制化健康服务要求,健全卫生健康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原乡医学大学生回引、医疗志愿服务等增加优质医疗人才资源供给。借助数字、信息化手段准确评估各地域各层级医疗机构需求,鼓励社会融资参与数字医联体建设,完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共享诊疗信息、互认检查结果,打破医联体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

       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新模式。开展医疗帮扶合作、县乡村巡回医疗、进村义诊等“规定动作”,开展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融合创新试点、疾控监督员试点及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完善互联网医院和执业药师建设,普及农村地区病人问诊和“送药”到家等同质化基本药事服务。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医疗中心合作,实现广泛的医疗资源和先进技术共享。明确互联网诊疗监管要求,规范行业未来准入标准和发展方向,建成广域健康服务网络(圈),最终实现健康权益的全民覆盖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