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卫生健康大会站在全省人民健康的高度,吹响了全省卫生健康工作迈向新征程的号角,为更高标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健康四川提供了根本遵循。会后,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记者专访了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晓林。
健康服务贯穿全程
问:在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中,改善就医体验提升医疗质量是重点工作之一,绵阳市有哪些举措?
答:近年来,绵阳市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以健康“底色”提升群众的幸福“成色”。
一是突出“向新求质”抓科技创新,健康服务“新高地”加快形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国地级市唯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组建运营涪江(核医学)实验室,打造全国FLASH放疗大会、核技术医学转化大会等多个尖端平台;加速高精尖成果转化,10余种医用同位素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紧盯“急难愁盼”实施惠民改革,健康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以“小切口”改革撬动“大民生”提质,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互认47万人次、节省医疗费670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区域信用就医平台,实现“先看病、后付费”,患者就医等待时间平均缩短60 以上;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医疗服务,为53万名复诊患者减免挂号费640余万元;创新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村落实”的三级医疗义诊实施体系,实施“万名医护走基层·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群众就医满意度稳步提升。
三是坚持“软硬兼顾”强化资源统筹,健康服务“支撑力”不断增强。成功落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全国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等重大项目,以及省级重症、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首家川渝合作共建附属医院在绵阳揭牌成立。实施“县级医院提质、乡镇卫生院提能、全科医生提量”行动,打造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三甲医院达15家、居全省第二位,建成县域医疗副中心28个,建立医联体63个、县域医共体7个。设立“人才周转池”和1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近三年引进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等头部医学院校博士67名、硕士717名。
加快打造成渝医疗副中心
问:针对本次卫生健康大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绵阳市有哪些具体的落实计划?
答:下一步,绵阳市将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打造成渝医疗副中心,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迈向质量更优的发展新阶段。
一是向“新”而行,依托绵阳科技城独一无二的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加快“院、校、地、企”联动,实现“医、产、学、研”融合,培育集医用同位素制备、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核医疗装备研发制造、核医学诊疗服务为一体的核医疗全产业链,挂牌运营核医疗医院,擦亮以核医疗为特色的健康产业品牌,加快建成全省医药健康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让核医学造福更多群众。
二是争“优”而进,着力于破除卫生健康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全市深化医改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持续巩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用就医”“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改革成效,系统集成实施“三快四优五好”改善就医服务行动,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优化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不断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抢“先”而动,在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中高举“涪江旗帜”,深化涪江流域川渝3个区域专科联盟交流合作,提升流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质效;锚定“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加快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争创“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弘扬行业正能量,凝聚起健康四川建设在绵阳实践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