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摆满书本的长桌,到场的人都面带敬意……10月17日上午,一场简约而又肃穆的捐赠仪式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举行。仪式上,德阳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汪永寿的家属向医院捐赠了汪永寿的个人藏书和手稿。
汪永寿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日逝世,享年82岁。
此次捐赠包括汪永寿个人藏书260册及一批手稿,内容涵盖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领域,以及临床诊疗数据、研究资料和汪永寿撰写的科普文章、管理经验和临床心得。这场捐赠,留下的不仅是汪永寿的藏书和手稿,更是让后人敬仰的精神力量。
生命最后一刻还在诊室
“那天我作为汪爷爷的助手,他看起来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脸上依旧带着熟悉的微笑,说话还是那么温和。他一边认真操作设备,一边耐心安慰来做检查的病人。”内镜中心护士邓洁回忆说,“病人一个接一个,我怕汪爷爷太累,中间还问他要不要休息一下,但他摇头说不用,不能让患者饿着肚子等太久。”
从早上7点半开始,汪永寿一直忙碌到11点,为当天挂号的20余名患者完成了检查。“他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上午的检查报告,突然我听到他轻轻叫我一声‘邓洁’……”邓洁回忆道,“我一边问‘汪爷爷,什么事’,一边转过身去,发现他已经趴在桌子上了……”
大家急忙将汪永寿扶到休息室躺下,并迅速通知相关科室的同事来为汪永寿做检查。汪永寿被确诊为急性脑梗,随即被送进了监护室。“我们都在心里祈祷,希望汪爷爷只是太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就会好起来,没想到他再也没能回来……”邓洁泣不成声。
汪永寿一生都在关心他的病人,他的病人也都记挂着他。得知汪永寿去世的消息,患者们或在讣告下留言,或赶到遗体告别现场致哀,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不舍和追思。
“汪爷爷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医生。上个月我带家人去看胃病,因为当时没有挂上号,我们找到汪爷爷,告诉他我们住在乡下,路途比较远,他二话没说就给我们加了号。还告诉我们排队会比较久,可以在外面坐坐,没吃早饭的可以把早饭吃了。当时心里感到很温暖,焦虑的心情一下子就没有了。”
推动地方医疗服务水平大跨越
1966年夏天,24岁的汪永寿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漫长的从医生涯。
1980年8月,汪永寿来到德阳县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工作,历任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院党总支副书记。为了改善医疗条件,他多方协调筹资建成了门诊大楼、外科大楼,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基础。医院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设了“假日专科专家门诊”,开通了“住院病人费用清单”查询系统,收费划价逐步信息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此外,还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率先开展了放射免疫检测,填补了德阳该项检测的空白,极大地造福了德阳百姓。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汪永寿逐渐成长为当时德阳地区消化内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德阳地区乃至省内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消化内科疾病和内窥镜专家。
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
退休后,家人和同事都劝他钓钓鱼、打打牌、旅旅游,好好享受生活,但他总说还有那么多病人需要他,趁自己还能工作,多看几个病人,多帮助他们才是自己想做的。
退休后的20余年里,汪永寿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出门诊、做胃肠镜,精心诊治患者。近年来,尽管他经受了疾病和大手术的考验,依然保持每年做胃肠镜检查近4000人次,门诊诊疗1万人次的工作量,还会随科室深入中江、罗江等基层医院开展学术讲座。在门诊时,他拒绝了医院为他配备诊疗助手的建议,坚持自己书写每份电子病历。为了减少病人的等待时间,他总是提前1个小时就来到门诊开始接诊。
今年年初,医院启用新的信息系统,全院医务人员连续数个晚上和周末都在接受新系统的使用培训。汪永寿瘦弱的身影在培训室里异常显眼。他学习得很认真,有同事问他:“汪叔,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来学新系统的使用啊,可以配个年轻医生当助手嘛。”汪永寿笑着回答:“我人老了但是思维还敏捷,学不会新系统,怎么给病人开处方啊。如果我上门诊还要配助手,那岂不是给医院添麻烦?”新系统上线后,他用得很熟练,一点也没有耽误坐诊。
就是这样一位82岁的耄耋老人,以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感动了身边的人。他走后,家人将他多年收集珍藏的书籍和撰写的科普、管理经验、临床心得手稿捐赠给医院,激励医务人员沿着他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