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4年10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没生病却反复去医院检查
老人可能是抑郁了
□本报记者 白华宇

       编者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包括5.7 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抑郁症易发人群之一的老年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老年抑郁症的受关注程度较低,加之自身认知不足、病耻感及不易察觉等问题,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处于“失语”状态。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1日是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们一起关注老年抑郁症。


       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生活无忧,但老人却总是闷闷不乐,有时还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不安,总爱往医院跑,却检查不出明显的问题……这时候您就要更多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了。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万姝介绍,相较于身体器质上的健康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亟待家庭和社会更多重视和支持:“老年抑郁症有可能是既往抑郁症的复发,也有可能是60岁后首发,这和老年人特殊的人生阶段、生活环境有关系,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身体不适频繁去医院

       老人被确诊存在抑郁倾向

       成都市民牛女士发现,78岁的父亲近期频繁前往各大医院做身体检查,一问才知,他总觉得自己身体多部位不固定疼痛,心慌气短,但相关的检查报告并未提示病变。在医生的建议下,牛女士把父亲带到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发现他已存在抑郁倾向。

       万姝介绍说,老年抑郁症的成因复杂,通常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一些老年人在离退休后,难以找回工作时的自我价值感,加上晚辈陪伴时间的减少或不固定,他们很难重新找到被认同、被需要和被关心的感受,情绪难免会有波动。”一些老人也会因年龄增长患上各种慢性疾病,从而对疾病的治疗和自身健康等问题产生担忧和焦虑情绪。家庭变故、空巢、应激事件、经济等社会因素也是老年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一些人认为老年群体人生经历丰富,对很多问题都能看开,患心理疾病风险较小,实际并非如此。” 万姝提醒,在和老人交流时,如果老人出现这些情况,应该加以重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言语活动减少、烦躁易怒,尤其是相较于以往出现了明显的性格改变;入睡困难、早醒,食欲减退;总觉得身体不舒服,甚至经常光顾医院,但各项检查并无特殊异常。

       多关心、陪伴老人

       家庭支持对康复非常重要

       万姝表示,目前老年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三种方式,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老年抑郁症的康复也至关重要。“部分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不愿意接受自己患上了精神疾病,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可能有影响,还可能在身体疾病的双重影响下造成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家庭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万姝建议,在和老人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减少老年人的情绪波动,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宜的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指导老年人适当运动,保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对一些患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地治疗,减少由于躯体原因引起的情绪变化;多关心、陪伴老人,耐心沟通和倾听,帮助老人适当释放情绪,鼓励老人说心里话,让老人感受到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