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晨(化名)是一名4岁小女孩,近半年因“反复便血”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治疗后便血情况仍然没有改善,且身高发育受到了影响。患儿家长决定再换一家医院试试,晨晨便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泸州市中医医院。
在肛肠外科门诊首诊时,医生通过查体发现直肠内有暗红色血迹,肛门指检提示直肠内可能有异物。为了确定异物性质,肛肠外科医生联系了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主任李荣军。在了解患儿的情况后,李荣军建议立即进行肠镜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镜下治疗。
脾胃病科医师和麻醉医师耐心地向家长解释了检查的必要性以及相关风险,最终家长决定让孩子在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并完成肠镜检查以确定病因。
经过3天的缓泻处理,晨晨基本完成了肠道准备。在麻醉师充分评估后,她接受了麻醉并开始进行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医生发现直肠未见明显异常,但在乙状结肠发现了一枚直径约1.5厘米、形状像草莓的长蒂息肉,表面有明显的充血和发红,且触碰后容易出血。继续检查至回肠末端,未发现其他异常。
经过诊断,医生确定该息肉为幼年性息肉,并认为这可能就是导致晨晨反复便血的“罪魁祸首”。在与患儿家属沟通后,医生决定采用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将整个瘤体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消化内科医师成功地用EMR术将这颗“草莓”状的息肉完全切除,并用钛夹夹闭了肠黏膜上留下的创口,以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切除的标本被送往病理科进行检查,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确认为“幼年性息肉”,从而确定了晨晨便血的真正原因。
手术后,晨晨接受了补充益生菌和无渣饮食的治疗,她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再也没有出现便血的情况。(文/图 胡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