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
小时候走路早,长大后容易感统失调。
分析
并非如此。
感觉统合失调(感统失调)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没有研究表明跟走路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近日,某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小时候一定要爬够时间,不然会感统失调,长大了晕车、晕船、晕飞机、平衡能力差、数学领域的空间想象力差……”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什么是感觉统合和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是描述大脑中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体能够从5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中接收到的信息,对其进行组织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
感统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指的是大脑在处理和整合这些感觉器官的信息时出现了问题,可能在运动技能、平衡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困难,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协调、情绪、生活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个体差异:与生俱来的对感觉信息调节,以及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基因和遗传:某些遗传因素,或者父母亲的自身因素(比如个性特征、体质)等可能使一些儿童更容易出现感统失调。
神经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或某些发育异常可能会有影响:产前有害物质暴露(比如吸烟、饮酒、一些特殊药物等)、早产、围生期并发症(比如窒息、感染等)、产后环境毒物暴露。
环境因素:养育方式和养育环境等会影响孩子早期的生活经验,包括游戏、探索、运动和与环境的互动,对于感统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孩子缺乏适当的感觉刺激,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或者生活在单调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什么是早期走路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教材的统计模型,婴儿可以双手扶走的常模年龄是9.8个月,成熟早期年龄是7.1个月;可以独走几步的常模年龄是13.7个月,成熟早期年龄是11.2个月。
从统计学角度,婴儿在7.1个月前学会双手扶走,或者在11.2个月前学会独走,可以归为“早期走路”。
但动作技能的掌握基本是以下四个因素的共同产物: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二是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儿童内心的目标;四是环境对技能的支持。即走路早是婴儿正常的发育差异,医学并没有把“走路早”列入异常发育范畴,同时也未观察到走路早的后续不良影响。
早期走路与感统失调无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婴儿学会走路的时间会有个体差异,一些孩子在11个月左右就开始走路,而另一些可能到15个月或更晚。大多数儿童的这些差异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表现,并不直接与感统失调相联系。
目前没有科学研究明确表明“早期走路”与“感统失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发育的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在发育里程碑上有不同的进展速度。这种进展速度的差异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变异,并不一定预示着感统问题。
没有因果关系证据:没有证据支持早期学会走路的孩子会更容易出现感统失调。感统失调与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关,而非单纯与运动发育的早晚有关。
感统失调的识别与干预
感统失调的症状通常在学龄前或早期小学阶段显现,症状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触觉问题:对轻微触碰或某些材质过度敏感,或者寻求更多触觉刺激。
听觉问题:对日常声音过度敏感,容易被噪音吓到或分心。
视觉问题:对强光或闪烁的光线敏感,视觉过滤困难。
味觉和嗅觉问题:对特定食物的味道或气味敏感,有挑食现象。
前庭觉和本体觉问题:平衡感差、运动协调困难,对速度、高度或旋转感到不适。
动作协调问题:笨拙、不协调,精细和大动作控制困难。
社交和情绪问题:社交理解困难,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或发脾气。
认知问题:集中注意力困难,学习新技能或记忆力差。
睡眠问题:难以入睡、保持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差。
这些症状可能因人而异,并且会影响日常生活的适应性和功能表现。对于普通儿童,随着生活中的练习、环境的影响,这部分人的症状表现是会自行缓解的。
而有些孩子,如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育性协调障(DCD)、脑瘫等原因引起的感觉统合失调,一般不会自行好转,有些人还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如果怀疑儿童可能有感统失调,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儿科医生、职业儿童行为治疗师或儿童发育与行为医生,他们可以通过详细的评估和测试来确定是否存在问题,并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