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4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面对噱头化营销 保持清醒
□康磊

       在当前社会,一瓶矿泉水能伴随着这样的谣言出圈,还是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值得追问的是,到底是谁在制造、传播这样的谣言?相关评论区出来“现身说法”的人,是营销水军还是别有用心?近年来,不少饮品曾因为某些成分特性的“科学依据”,而被放大、噱头化营销,一度被捧为“神水”。但仔细想一想,饮料中添加的成分微乎其微,其能起到的更大“功效”恐怕还是作为噱头进行营销。营销若在法律允许、适度解读的范围内,尚可认为是一种宣传手段。但营销如果过了界,宣传一些毫无科学依据、怪力乱神的玄学,则涉嫌虚假宣传。

       市场监管部门完全可以以此事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相关科普和辟谣。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发声,秉着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纠正错误信息。消费者也要对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噱头营销保持清醒。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类谣言能长期有市场,也是营销推手抓住了用户的认知漏洞和偏见,以及“生儿子”的心理。所以,平台也有责任普及科学知识、男女平等观念。不能让生儿生女沦为炒作的戏码,不能放任其形成鼓吹“玄学”的网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