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4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人子而不读医书,尤为不孝也”
关于《灵枢经》的记忆
□柯秉刚

       那是1969年夏天的某一天中午,平常喜欢看点书的我,再次走进新华书店。从楼下看到楼上,依然找不到一本可心的小说或者散文,于是走到理、工、农、医书柜前,鬼使神差地翻出一本《灵枢经》。自己过往不曾染指医书,况且祖上也没人行医,应该说自己是百分百的与医道无缘。

       然而,读了《灵枢经》的介绍,似乎被一种新知所吸引,全书除了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以外,还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既然眼下手头没有书可读,那就把它买来作为一门新知学学吧!于是掏四毛八分钱买了一本。

       自从购得《灵枢经》之后,从1969年到现在历时50多年,工作几经变动,地域几经流转,然而封面已有些许破损、内页早就泛黄的《灵枢经》依然伴随左右。时不时地翻看,也懂得了人之所以生病,既有自身的原因,诸如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男女有别、性格差异、生活习惯好坏等;也有外在因素,诸如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冬冷夏热、环境优劣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笔者所买的这本《灵枢经》是南宋医学家史崧校释的,时不时地读《灵枢经》,也时不时地被书中所言之理所折服,然而对史崧所强调的“为人子而不读医书,尤为不孝也”(《灵枢经·叙》)的内在关系似乎有点一知半解。

       记得前几年,我参加某活动时和一位梁先生同席,他从事中医诊疗40多年,经验丰富;同时他又是一位资深的中医科普作家,已经出版过三本专著。席间,向他请教“为人子而不读医书,尤为不孝也”道理,梁先生认为子女懂得一些医道,就能及早地发现父母的身体不适,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做子女的能让自己的父母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应该说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孝道。所以,从尽孝的角度上讲,读书人应该读点医书,懂点医道,否则,“尤为不孝也”。

       后来,笔者发现不只是史崧一个人把读医书和孝道关联起来,明代的胡侍在《真珠船》中提到:“程子云:‘事亲者不可不知医。’然王勃已云:‘人子不可不知医。’程子盖述其说。陏许智藏云:‘为人子者,尝膳视药,不知方术,岂为孝乎?’其说又在前。”(《历代笔记医事别录》)

医圣张仲景把读书人不读医书视为不可理喻:“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做儿女的,读点医书,懂点养生之道是绝对有好处的。比如当父母腰酸背痛腿脚乏力时,依据穴位按摩,或者拍打,可以帮助他们解除不少痛苦。

       记得20世纪90年代,已经70多岁的老父亲走路迈不开步,且精神萎靡不振,看个《新闻联播》都要眯上好几回,老人从小受苦受累多,没有好体格。根据医书的介绍,这是典型的气血不足,“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正好家里有一盒阿胶。于是给了父亲,并嘱咐他怎么服用。后来父亲说,喝了阿胶,感觉精神好多了,走路也有劲了。听他一说,我也为他感到高兴。人老了,属于风前烛、瓦上霜,如果多一点医理的认知,多关心一下老人,真的能避免不少闪失。

     “为人子而不读医书,尤为不孝也。”史崧及其他医家们把读不读医书放在“孝道”这种伦理道德的高度上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确让人警醒。作为读书人,知多一点医道或者养生之术,既能尽一尽自己对长辈对父母的“孝道”,又能保护家人和自己的身体健康,真是一件其乐融融的好事。 (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