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4年08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94天 “小海贝”的生命逆袭

      5月14日,眉山市人民医院迎来了一位胎龄仅29+3周的早产儿“小海贝”。出生时,他反应差、呼吸微弱,体重仅1120克。经过初步复苏,他被迅速转至新生儿科接受进一步治疗。面对这个小生命的提前到来,父母措手不及。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生们对“小海贝”实施了集束化管理,包括暖箱保暖、NCPAP呼吸支持、脐静脉置管、补液、抗感染治疗以及咖啡因刺激呼吸。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婴儿的状况保持稳定。

       第一月:挑战

       起初,“小海贝”的病情相对稳定,但到了第7天,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血氧不稳定和呼吸困难。新生儿科主任刘芳带领团队调整呼吸机设置,但情况未见好转。当晚,患儿发生肺出血,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危重症。在一次心跳和呼吸骤停的紧急情况下,刘芳立即启动新生儿紧急复苏程序,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尽管如此,超早产儿的死亡风险依然很大。即便肺出血得到控制,仍有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神经系统损伤等后遗症。医生向家属说明了情况,并提出转院的可能性。

       经过深思熟虑,家属选择继续信任刘芳主任及其团队。在一个通宵的努力后,孩子的血氧水平有所稳定。然而,当晚患儿再次发生肺出血,医护人员与死神进行了又一次的搏斗。这次抢救持续了48小时,孩子的母亲在电话中得知孩子再次被救回时,泣不成声。

       两天后,尽管病情有所稳定,但胸片检查显示双肺出血和广泛实变。呼吸道分泌物PCR检测提示解脲脲原体感染,说明患儿的病情依然非常严重。

       第二月:希望

       在“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医护人员在每一个不稳定时期,每一个夜晚,都在全力以赴地守护“小海贝”。惊险的第一个月后,复查胸片显示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sBPD)的迹象。治疗团队采取DART方案,即小剂量使用地塞米松,10天后患儿顺利脱机。随后,采用无创呼吸支持。

       每日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患儿的病情逐渐好转。尽管“小海贝”已在保温箱中待了两个月,但由于时不时出现氧波和体重过低,出院仍需时日。医生建议妈妈每周进行两次袋鼠式护理。

       第三月:母爱

       每周一和周四下午,妈妈都会提前到达,迫不及待地与孩子进行袋鼠式护理。在妈妈的怀抱中,“小海贝”能够听到心跳、歌声和说话声,感受到妈妈的气味,这使他立刻安静下来,血氧也变得平稳。即使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听到手机里播放的妈妈的声音,他也能变得安静和愉快。

       从高流量到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再到间断吸氧,住院第94天,“小海贝”终于脱氧了。听力监测双耳通过,头颅磁共振和眼底筛查均无异常,追赶性生长令人满意,所有检查都预示着患儿的预后良好。在医务人员的祝福和爱中,“小海贝”终于平安回到了妈妈的怀抱。 (杜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