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4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泸州市中医医院肝胆外科医生邓成健
磨一把“快刀” 练一张“巧嘴”
□李娟 陈猛 本报记者 蒲晓莉

     “邓医生,我昨天做的胆囊切除,今天感觉双侧肩膀酸痛,这是咋回事哦?”患者陈婆婆问道。

     “您昨天做的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会向腹腔内充气,手术之后有一部分病人像您一样会出现肩膀酸痛。不用担心,外敷一点中药就会好的。”陈婆婆笑了笑,显然她对邓医生的解释很满意。

       邓医生即邓成健,是泸州市中医医院肝胆外科的主治医师。凡遇到“搞不定”的患者,护士就会请他“出马”,只要他跟患者聊上几句,病房气氛就会变得和谐轻松。

     “磨”出一把“快刀”

       用勤奋练就手术台上的底气

       在同事和患者眼里,邓成健是一名“天赋型”医生:今年只有36岁的他,既有手术台上的“金刚手段”,也有病床管理的“嘴上功夫”。

       今年年初,在抢救一名车祸伤患者的手术中,邓成健配合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胡伟、副主任医师徐冬梅,共同完成了被称为腹部外科的“珠峰”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三个半小时,他们便成功完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肠系膜损伤修补手术及其他创伤的修复。

       尽管只是“配角”,术中的邓成健却表现得十分“老练”,与手术团队成员配合默契。

       在邓成健看来,一名外科医生的所谓“天赋”,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学习,“做了100台手术与做了1000台手术相比,‘底气’必然大有不同。”

       邓成健对做手术十分“上瘾”,虽说他目前还不能担任三四级手术的主刀医生(要求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却不妨碍他日复一日地取得进步。

     “不管是不是由我主刀,对于特殊手术,我都会用写‘备忘录’的方式来进行总结。”邓成健说,自他入职第一天起,就在手机里建了一个“备忘录”,里面详细记载了自己做过的手术和患者的治疗情况,时不时拿出来翻看、总结。

       虽说每月都有大约40台手术的“实战”机会,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邓成健的“胃口”,为了让两只手变得更“灵巧”,他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一台“腹腔镜训练器”,经常在家中反复模拟练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一段时间里手术比较少,我就靠大量的模拟练习来弥补。”邓成健笑着说。

       邓成健汲取“养分”的渠道,并不只是靠“备忘录”和“勤练手”,他还关注了“胰路晓谈”“栋悉胆道”“大医直播”等十来个网上学习平台,不断向国内一流医院的肝胆外科专家“取经”。

     “肝脏和胰腺的结构很复杂,重症患者多,手术难度大,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邓成健表示,只有手术做得多、病例总结分析多、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多,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上不慌”。

       练出一张“巧嘴”

       跟患者沟通也需“对症下药”

       邓成健不光有一把“快刀”,还有一张“巧嘴”。

       肝胆胰脾的许多重症患者,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强烈的疼痛感都会让他们心情变得烦躁,安抚难度很大。从医6年来,几乎每天邓成健都要与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打交道。令人奇怪的是,往往在他几句话之后,患者的情绪就会缓和下来,对后续的治疗也十分配合。

     “我其实并不善于表达,属于嘴比较笨的医生。”据邓成健分析,患者之所以对他充满信任和依赖,主要还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原因,在跟患者沟通时,自己经常只用几句话就把病情、治疗方案,以及康复时间介绍清楚,他认为,“无论治疗还是沟通,都需要对症下药。”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邓成健在手机里建了几个“病友工作微信群”,其中一个群里有399名患者。除了在群里答疑解惑,他也会帮患者办一些“私事”。

       7月31日,一位患者的家属发了一条朋友圈:必须给泸州市中医医院的邓成健医生点赞,时隔多年了,患者的病情他还记得非常清楚,太有心有爱有责任感了。

       原来,2020年,患者黄先生因患胆总管结石,在肝胆外科做了手术,邓成健正是主管医生。时隔四年后,黄先生已找不到当年的病历,如今急需,于是向邓成健求助。短短两三分钟后,邓成健便从手机调出黄先生的“备忘录”,随即发了过去。

     “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邓成健笑着道出了自己与患者保持良好关系的小秘密。他说,与患者打交道,并不复杂,无非就是“真诚”二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