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省首例基层医疗机构影像AI智能诊断在绵阳开展
1分钟 给出影像诊断

       本报讯(邹锐 记者 方继莲)8月21日,在绵阳市游仙区忠兴中心卫生院放射科,放射科主任王学良和科室成员们在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患者王某的胸部平扫CT影像上传至刚刚安装的影像AI智能诊断系统。不到一分钟,系统给出了王某的影像诊断:多处肋骨骨折及双肺多发结节,并准确地标记出骨折的部位,肺结节的部位、大小、性质及危险程度,而且还能根据中国专家共识、NCCN指南等给出随访建议。

       据悉,这是影像AI智能诊断系统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的首次应用。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游仙区在前期家庭医生AI辅助诊疗系统、中医人工智能辨证论治系统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与国内影像智能诊断头部企业合作,结合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现有CT设备和区域影像PACS平台,建设了区域影像智能诊断系统,引入了肺结节筛查、骨折分析模块、颅内出血及缺血性卒中诊断及评分等影像智能辅助诊断模块。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对医学影像资料的高精度、高效率分析,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建议。

       王学良表示,传统影像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片,且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漏诊。而影像AI智能诊断系统的引入,则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医生只需将患者的影像资料上传至系统,系统便能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质量检测、病灶识别、疾病分类等一系列操作,并给出初步诊断建议。正常情况下影像诊断医生阅读一份胸部CT影像需要十几分钟,复杂的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AI辅助诊断系统却只需要不到1分钟。比如,作为肺癌早期影像学征象的肺结节,最小的直径在1~3毫米之间,人肉眼从多个序列成百上千张图像中寻找直径1~3毫米的小病灶很费力,而AI影像诊断系统却能一瞬间识别,早期肺癌发现率高达80 ,减少了肺结节漏诊。影像AI智能诊断系统极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游仙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定富表示,影像AI智能诊断系统在忠兴中心卫生院试点应用成熟后,将逐步把该系统部署应用到辖区所有拥有CT机并具备影像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并探索利用智能影像诊断系统来开展对肺癌、冠心病等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常见病和高发病的筛查工作,用现代科技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