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4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人工智能 也可“望闻问切”

     “人工智能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改变行业现状,产生新业态,应用前景广阔。”近日,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医湿证国际学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

       打开手机上的“望舌问膳”小程序,对着手机摄像头拍下舌头照片,仅1分钟左右,广州市民吴小姐就收到一份详细的身体体征报告。这份报告从中医角度分析了她的健康状况,并为她提供膳食养生防治方案。“太方便了,以往想调理身体,我还得去医院排队问诊。”她高兴地说。

     “这款小程序融合传统中医舌诊方法和现代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对2万多张临床舌诊图片深度学习,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健康分析服务。”小程序研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半年来,已有3万多人次使用该小程序,其中94 的用户对分析结果准确性表示认可。目前业界对人工智能辅助进行中医“四诊”的技术研发热情较高,人工智能也可“望闻问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院)首席科学家刘良分析,这是一场重大变革,他也认为,“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仍然非常重要。人机联动不能离开人,放在第一位的还是人和经验。”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药专家经验如何更好地融合?在陈凯先看来,中医药领域具备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中医药文献归纳整理效率,而且在辅助诊断、用药决策、优化药物组合和新药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陈凯先说。例如,由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牵头建设启动的中医药横琴大模型,包含100亿字符中医知识文本及中医院数字化病例。它依托高可信中医诊疗知识库,可辅助医生精准诊疗,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刘良对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方面的作用也抱有很高期望。在看诊过程中,他只能观察到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如果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数据训练,就能精准诊断红肿程度,让治疗更客观。

     “当下,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发展已经迈出一步,有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得到初步应用。但要使之成为精准科学研究,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陈凯先认为。(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