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4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最是人间抓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邹平市中心医院 刘敏

       每个人在时间面前都是过客,不会挽留时间一分一秒在身旁停留。但每个人可以将时间回味,品味时间流逝后留给自己的风景。回顾自己走过的从医之路,虽不算波澜壮阔,但在个人生命中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998年,我有幸赶上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学生分配的末班车,被分配到一家乡镇的县级医院。我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它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我施展爱心的舞台。童年的经历在我心中埋下了服务穷苦百姓的种子。尽管未被分配至临床一线,我的工作同样能为民众服务,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困境,尤其是在周边农村开展社区服务。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卫生事业亦在其中。然而,群众的意识并未跟上社会的步伐,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医疗服务能力的理解存在误区。为了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我坚持每周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社区,为群众免费体检,积极传播健康知识及对当地医疗条件的认识,这一干就是12年。在此期间,我与许多原本陌生的群众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2007年夏天,山东省邹平市九户镇的一位五保户大娘患了心脏病。村里的邻居们一同陪伴她就医。医院的特殊检查在门诊三楼,大娘行走不便,我毫不犹豫地背起她,步行至三楼。这一简单的举动被大娘铭记一生,并在她的村里传为佳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已不允许我继续为群众服务,但我那颗服务群众的热心依旧温暖如初。2015年,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我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纯关注疾病对人的影响,转向了情绪、情感、心灵,以及疾病背后的思想。我开始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及医院的人文服务。

       为提升人文服务,2016年我在全县率先成立了精神科,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缓解康复患者的孤独,我两次在康复科组织团体心理活动。在活动中,我透过患者的眼神,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无助、孤独和期盼。每个患者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他们的心中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重负。我开展的心理团体课程,只是为患者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多年积压的情感得以释放。人文服务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只需触及患者的心灵。就像一束光,温暖了患者的整个世界。

       肿瘤患者,无论对谁来说,肿瘤一词都如同沉重的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们的心。为了在常规治疗之外为肿瘤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我引导他们参与舞动心理治疗,让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人际关系。李大叔和李大婶双双患癌,在舞动治疗中,他们体验到了生命中的第一次情感联结,他们的心深深交融。当他们紧紧拥抱时,情感在流动,他们近40年的夫妻之情在相互激荡。如今李大叔已逝,李大婶依然健康,她时常来到我的办公室,重复着那句感人的话:“孩子,是你陪伴了你大叔的最后一程,让他没有遗憾。”

       其实,我所做的并不多,只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人文的力量是如此神奇,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文的重要性。“有时治愈,常常安慰,总是帮助”的名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古人云:“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这与国家当前提出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道路漫长。(据《中国医院人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