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4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拍短视频 首先要符合互联网特性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朱洁 刘方 冷林 付义

       过去一年,我们有两个视频作品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一条是《一个视频教你准确挂对号》,以快节奏、纯干货、反差感获得好评;一条是《新医生故事》,化用了《新警察故事》的经典桥段,以新奇感和故事性收获了流量,有效提升了科普的触达率。

       没有废话 全是干货

       2023年7月,医院门诊楼改扩建后正式开诊,环境提档升级,布局更合理。但在就诊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经常挂错号或不知道怎么挂号,我们便萌生了拍一个视频作品来提升挂号准确度的想法。

       负责拍摄的人联系上了服务中心的值班老师一起讨论:拍摄时穿什么衣服,在哪里拍摄,出镜老师应该做些什么……一番讨论下来,决定让出镜的老师穿着白大褂在各个科室轮流转,介绍每个科室的适应证是什么。因为短视频要求时间短,所以只是挑些容易弄混的盲区讲解。

       试拍第一次,效果并不好,画面常规且单调。

       有个老师提出建议:“单纯的讲解让人觉得高高在上,没人愿意听,现在网上不是很多那种探店视频吗,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下这个创意。”

       又有老师补充:“只是指到科室牌牌讲不行,要有个‘进店’的过程,要给好多人心目中的神秘科室‘祛魅’。比如好多人觉得神经内科、泌尿科这些是不好意思挂的科,但是有人带着走一下,他们会消除误解……”

       众人七嘴八舌,都是站在患者角度给出了建议。哪种头痛挂神经内科,哪种头痛挂眼科,哪种牙痛挂口腔科,哪种挂心内科……都是患者不了解、感到新奇的盲区。我们把视频节奏加快,使其更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没有废话,全是干货。

       作品投放到了健康成都官方抖音,观看量很快上涨到20万,大家心里除了激动、开心,更多的是欣慰。

       既要专业 也要有趣

       2023年12月,冬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为做好慢病患者的管理,针对患者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科普方式,让大家了解慢阻肺,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呼吸内科医生付义找到小伙伴们成立了一个“慢阻肺科普小组”,小组成员一致建议做一个视频进行科普。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慢阻肺科普小组”的小伙伴们很快就搞定了视频的大致框架、流程和人员配置。“剧情嘛,咱们讲了一个医生与疾病大战的故事,最后再来一波慢阻肺的预防小贴士。”

       团队里一位老师提议:“可否尝试用拟人化的方式来展示,既形象又有趣。”

       但也有人觉得,拟人化可不能抢了剧情主角的风头,不然会把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给削弱了,患者会觉得我们不够专业。

       经过大家的群策群力,终于把剧情设计定下来了,剧情化用了电影《新警察故事》的经典桥段。戏里,付医生要与头戴可怕面具的“阿阻”(慢阻肺的化名,也让人联想到电影男主吴彦祖)展开较量,最后付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打败“阿阻”,救回患者性命。结尾处,还加入了预防慢阻肺的小贴士。

       突破局限 克服难题

       正式开拍的时候,非专业演员却频频笑场了,严重的时候可能笑十几分钟都停不下来……

       经历各种波折,第一遍成品出来后,我们发现正反双方对抗的激烈程度和医生的医术都没能很好地展现出来,于是大家又坐下来重新设计重新修改。

       经过再次重拍与精细剪辑,作品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发送到了健康成都官方平台,观看量持续攀升至20多万。

       这两个作品的成功大大激励了我们做科普作品的信心。

       我们突破了自己的专业局限,在全新的领域,利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患者传递健康科普知识,助力患者就医更便捷。

       科普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到许多人了解疾病、预防疾病,这就是我们努力要做到最好的初衷。

       在今后的科普作品制作过程中,我们会再接再厉,克服各种难题,产出更多高品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