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4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竹市人民医院推进医共体建设
高质量党建引领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今年2月,绵竹市人民医院成功晋级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绩效考核等级B+,以总分707.8分的成绩位列全国第526名,较上一年度上升149名,位列德阳市第二名。

       早在2017年,绵竹市人民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开启了医联体建设。在华西医院的引领下,医院建成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5个、德阳市医学重点专科12个、德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建项目7个,在省内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

       党建赋能

       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绵竹市人民医院深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该院党委书记刘嘉铭说,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就是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环节。为此,该院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责任,持续在找准党建与业务的契合点方面发力,坚持推行“党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效应得到新凸显。

     “近年来,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兴院战略,优化人才聚集‘软环境’,注重‘外引内培’,进一步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刘嘉铭说。

       为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医院修订了《中层干部聘用管理办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深化“双培养”机制,实现支部建在科室比例、业务骨干担任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比例“2个100 ”。

       为扩大人才队伍的“盘子”,医院坚持培养和引进同向发力,仅2023年就聘请学科主任4名,招聘研究生学历人才13人,选派业务骨干80余人次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等接受业务培训和研修学习。

       引进人才后,如何更好发挥人才的“能量”?刘嘉铭说,医院党委全面畅通了优秀人才提拔晋升渠道,做好人才薪酬待遇、安家费等保障措施;修订《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管理规定》,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大技术创新决定权和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权。2023年,医院多人荣获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医、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和拔尖人才、德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医院党委还创新推出“党建查房”党建工作法,定期由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和党务工作机构负责人组成查房小组,到支部科室开展“党建查房”,遵循党建业务同检查,党风行风同督查的原则,“双轮驱动”,协同发展。

       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下,2023年,绵竹市人民医院CMI值、DRG组数在全省72家三乙医院中分别排名第4位、第3位,新增德阳市医学重点专科3个、德阳市临床重点专科1个,新建德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

       推进医共体建设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是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绵竹市人民医院不断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们通过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共享模式,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刘嘉铭表示,医院通过实施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不断提升本地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促进医院综合实力与成都三甲医院看齐。

       其间,华西陆续下派4名管理干部担任医院主要领导,传授华西医院优秀的管理经验;下派30余名专家教授担任医院相关科室的学科主任和特聘专家,通过教学、查房、坐诊、科研、手术等方式,一方面不断提升各个临床科室的综合实力,一方面将医疗服务送到绵竹基层。同时,双方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远程查房、远程诊疗、远程教学、5G远程实操等技术手段密切地开展医疗合作,不断缩小双方的技术差距。

       为了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医院先后制定并完善医共体实施方案和管理章程十余个,成立绵竹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发展中心,以“一办八部二中心”的模式建立组织管理架构,定期召开医共体建设专题会,推进相关工作。此外,医院还通过借鉴华西医医院联体建设经验,下派专家至成员单位担任副院长、学科主任,深入开展教学门诊、指导查房、培训讲座等,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为缓解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021年,医院争取专项资金1.34亿元,选址新建四川省首个集中型县级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暨卫生健康教育中心,涵盖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医学教育、浆洗“七大中心”,实现了基层检查、中心诊断、结果互认,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节省群众就医时间和费用。

       数据显示,2023年该院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共接收会诊病例10万余例,检验、病理中心接收外院标本1500余例,依托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强化慢病管理

       更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导致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医疗费用负担加重。

     “对高危人群的慢病管理是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家县级医院,做好慢病管理更是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关键所在。”刘嘉铭说,医院积极参加华西“3+13+N”慢病全程管理区域联盟建设,“3”即华西天府医院、华西上锦医院、华西厦门医院;“13”包括绵竹市人民医院在内的13家华西医疗联盟医院;“N”面向愿意加入联盟的医疗机构,做好慢病“三早”防控管理。

       不仅如此,医院还持续加强华西肺结节全程管理中心绵竹分中心的建设,实现专病管理师团队协作、专病数据库支撑、专病精准化宣教三大创新模式,肺结节全程管理中心累计建档2000余人。

     “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问题常常不止涉及一个专业,而多学科诊疗是解决慢病患者健康问题和‘看病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刘嘉铭介绍,为给筛查出的高危患者提供最优医疗服务,医院成立了由公共事业发展部、医务、护理、胸外、肿瘤、呼吸、放射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会诊(MDT)团队,定期对高危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研究综合管理策略;对稳定期患者通过医共体与镇卫生院和家庭医生保持长期联系,共同落实日常监测和健康管理举措。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慢性病随访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该院还建设了慢病随访系统,引入了一键式AI语音随访机器人功能,有效采集患者的问题,并自动转录为文字记录,医务人员可以在系统后台动态了解患者情况。该系统提升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提高了慢性病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更好地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硬件”筑基,“软件”赋能。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又温馨的医疗服务。刘嘉铭说,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绵竹市人民医院将继续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做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谭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