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4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四〇四医院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携手合作
“博医团”来到家门口

       近日,“服务人群践初心 奋斗强国启新程”健康义诊活动在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〇四医院)生命广场举行。参与义诊的专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他们跨越2000公里,从上海来到绵阳,联手绵阳四〇四医院开展义诊咨询、健康科普等医疗志愿服务,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并通过科室交流、沙龙座谈、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探讨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据悉,30年来,博医团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区、市),行程30余万公里,被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此次博医团共有30余名专家、教授、博士首次来到绵阳,是近年来该校志愿活动阵容最强大、学科最综合的一次。

       义诊现场

     “大专家来到家门口,真是太好了”

       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从眼耳鼻喉科的儿童视力咨询到口腔科的健康指导,从神经内科的疾病预防到骨科的关节保健,再到心内科、心外科的居家护理以及妇科疾病的科学认知,专家们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话语,为每一位患者送去了健康与安慰。

     “专家们介绍得非常详细。”“看到这么多大专家来到家门口服务,非常高兴。”“今天带娃娃过来看牙齿,上海的专家过来给我们义诊,对我们来说太好了。”现场,不少群众激动地表达了对义诊专家的感激。

       在众多前来义诊的患者中,朱先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今年3月份生病以来,已经多次前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而他的主治医生就是此次到绵阳四〇四医院义诊的陈向军教授。朱先生说:“本来计划近期再次去上海找陈教授,偶然得知四〇四医院邀请到陈教授义诊,于是马上赶来了。到了之后发现号已经满了,工作人员得知我的情况后非常热心地帮我加了号,太感谢四〇四医院了。希望四〇四医院能加强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合作,更好地为绵阳百姓健康服务。”

       签约合作

     “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现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诚挚感谢了绵阳在博医团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活动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并期待此次活动能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绵阳四〇四医院之间保持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希望通过此次深度的互动与合作,激发出医疗领域的更大潜力,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希望未来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继续展开深度合作,持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精进诊疗手段,以科技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能,让高质量医疗资源尽可能覆盖每一个角落。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晓林对博医团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她说,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绵阳卫生健康系统之间的沟通桥、连心路,在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学科建设、核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交流互动,推动科研与临床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建成成渝医疗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绵阳四〇四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办了远程医疗合作签约仪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绵阳四〇四医院党委书记周云共同见证。双方将全面按照协议约定,按照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推动远程医疗的建设和运营,助力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建成成渝医疗副中心。

       学术交流

     “向先进看齐、向优秀学习、向一流奋进”

       在绵阳四〇四医院,博医团专家还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

       李晓林表示,希望各医疗机构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加强学思践悟,抓紧时间“充电蓄能”,积极交流“合作提能”,对标短板“及时补能”,积极向先进看齐、向优秀学习、向一流奋进。

       绵阳四〇四医院院长蒋正方说道,与复旦大学博医团在这个时候“牵手”合作,恰逢其势、正当其时。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民生健康问题建立定期联系常态对话的工作机制,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保障好绵阳市及周边地区群众的生命健康,践行好四〇四人的使命和担当。

       随后,博医团6位专家分别围绕“创新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临床科研和转化的新视野”“功能耳鼻咽喉科学理念与初步实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特点、难点、关键点”“HPV感染和宫颈癌手术治疗进展”“病变预处理在药物球囊治疗中的经验分享”“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分享”等内容作了专题讲座。

       现场,与会人员表示,此次“博医团”的分享让人获益匪浅,将立足自身专业持续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