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4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援外一年瘦一圈,我觉得很值”
——记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援外医生刘攀

       刘攀是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刚刚结束了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在非洲莫桑比克工作的一年里,他的体重从70公斤降到57公斤,身形看起来略显消瘦。“人瘦了一圈,有点认不出你了啊!”在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欢迎援外医生刘攀回国的座谈会上,医院领导满是心疼地说道。回想这一年的援外经历,刘攀感动与努力共行,成长与收获并存。

       肩负使命 走出国门

       2021年的一天,刘攀看到了上级部门发来的通知——要组织一支援助莫桑比克的医疗队。尽管第一次听说这个国家,但刘攀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医疗队需要一个泌尿外科专业的医生,而我年轻又没结婚,于是我申请去援外!”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濒临印度洋,距离我国近万公里。在刘攀看来,这有可能是他今生去的最远的地方,而且时间要一年多,因此心情颇为复杂,但更多的是好奇与期待。

     “希望能被选上,为受援国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一开始,刘攀并没有将此事告诉家人,担心家人担忧、反对,直到名单最终确定。

       葡萄牙语是莫桑比克的官方语言。在经过半年的语言培训后,刘攀跟随中国(四川)第24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开启了一年多的援外历程。

       不畏艰苦 医者仁心

       刘攀等队员被分配到了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对医疗队来说,最大困难和挑战就是语言沟通障碍以及当地有限的医疗资源。刘攀说,他虽学习了葡萄牙语,但当地民族语言存在多样性,很多人说的是土著语。另外,缺乏医疗设备,无法开展一些手术,而且设备较老旧,有时候不得不暂停手术来维修设备。

       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刘攀积极与当地医护人员合作,利用他们的翻译能力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同时还借助肢体语言,与病人相互交流。

       而在医疗救治上,刘攀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比如直接在手指触诊前列腺引导下穿刺活检、膀胱叩诊查体后直接使用手术刀做膀胱造瘘等。“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以现有资源创造条件,高质量完成手术,解决患者的问题。”

       2023年1月,刘攀在门诊时遇到一名患有尿潴留的中年患者,当地护士导尿失败导致尿道梗阻。如果是在国内,可以在超声引导下使用膀胱穿刺套件进行操作。“但当地仅有手术刀、酒精、纱布、血管钳、尿管、针线这几样,注射器和局麻药也很少。”刘攀说。但为了救治患者,跟护士用肢体语言辅助沟通后,他直接使用手术刀穿刺入膀胱,然后快速留置膀胱造瘘管,两分钟后顺利引流出尿液,解决了患者的痛苦。

       2023年9月,医院住院部收治一名阴囊福尼尔坏疽患者。在缺少术前检查以及备血不足的情况下,跟当地医生沟通后,需要急诊手术治疗。他迅速进行术前准备,晚上7点半开始手术,与团队密切配合顺利完成手术。虽然术后整个洗手衣已被汗水全部浸透,但他的医疗技术得到当地医生护士的一致认可。

       授业解惑 奉献大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莫桑比克,刘攀除了门诊、手术,还要为当地医护人员授课。

       刘攀收集当地医生对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需求,积极牵头开展了“中非智慧腔镜培训”项目。作为培训助手,他全力配合医疗队队长,传授给当地医生新的腔镜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当地医疗团队的整体水平。

       同时,在健康义诊活动及健康科普宣传中,刘攀参与医疗队健康图文手册制作,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居民及海外华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援外期间,刘攀完成门诊2800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操作300余台次;参与2次巡回义诊,为华人华侨、中资机构工作人员提供健康咨询,为莫桑比克孤儿、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健康体检和诊疗服务。

     “同事们都说我瘦了,我觉得很值。”在援外的路上,刘攀留下了自己的足印,他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组织参与援外医疗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余红梅 韩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