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回国就诊经历 让他连连称赞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温度的医疗变得“具象化”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感恩祖国,医疗发达、资源丰富……”近日,49岁的王先生(化姓)出院后,谈起自己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就诊经历,难抑内心的兴奋与感激。记者了解到,为了接受此次治疗,王先生特意从非洲赶了回来。

       结石把胆总管堵了

       他决定回国治疗

       事情还得从今年5月份说起,当时王先生陆续出现了食欲降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背痛等症状,最初他以为是胃肠炎,没有特殊处理和治疗,“我觉得多注意饮食卫生、多休息,应该可以很快恢复。”因为常年在非洲卢旺达工作,当地医疗条件有限,遇到身体轻微不适时,他通常选择“扛”过去。

       但这一次,情况并没有像过往一样好转。腹痛、腹胀症状反复持续,同事们甚至发现王先生的皮肤和眼睛逐渐变成了蜡黄色。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的尿液颜色也逐渐变成了茶色,还有大便颜色发白的问题。后续在出现寒战、发热的症状时,王先生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向从医的朋友咨询。

     “情况很不好,快去医院治疗!”在朋友的建议下,王先生立即搭乘航班回国。回到成都后,便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后,普外科·日间病区医生杨阳博士、张鑫鹏为王先生进行了进一步检查。检查发现,其肝功能异常明显,转氨酶超过1000单位,胆红素更是高出正常值近10倍,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

     “主要原因是胆囊结石排泄到胆总管,导致胆总管堵塞导致梗阻性黄疸、急性肝功能损伤。”杨阳介绍,若再不及时开展治疗,将可能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生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次颠覆观念的治疗

       有温度的医疗变得“具象化”

       虽然检查结果提示病情棘手且不容乐观,但是医生团队专业详细的讲解和护士团队温暖亲切的关怀,让王先生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和底气。在完善术前检查和麻醉及手术评估后,普外科·日间病区团队为其制定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方案。

     “和手术方案比起来,我更好奇为啥在病房里没看到几个来照顾的家属,还有为啥患者没多久就能下床、吃东西了。”针对王先生的这些疑问,医务人员就病区推行的微创治疗和快速康复理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除了以尽可能小的创口开展治疗外,与麻醉、康复、营养等多学科团队同步协作,形成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快速康复治疗”模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等,更可以通过快速康复减少治疗时间等成本。

       在充分沟通后,普外科·日间病区团队为王先生进行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仅1个多小时,术后返回病房后他就可以饮水、进食了,并在术后两小时开始下床活动。手术后的第二天,经过评估的王先生顺利出院。

     “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护工阿姨,既专业又暖心,细致到耳塞都帮忙准备好了,真的是走心!”高质量的治疗和颠覆传统的先进理念,让王先生发出由衷感慨,并且直言温暖的就医过程更是让他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办一家有温度的医院,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的办院理念有了具象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