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这个名称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大家熟知的是地黄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却往往不知道地黄也有生熟之分,功效和适用人群也有区别。
相传唐朝年间,有一年黄河中下游瘟疫流行,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有人送来一株根状的草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百姓为此得救并认为其是皇天赐药,故将此药称为“地皇”。瘟疫过后,百姓开始种植,因它颜色发黄,“地皇”就被叫成“地黄”。
地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本草纲目》中记载,河南古怀庆府为地黄的道地产区,怀地黄与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并称为“四大怀药”。地黄目前常见的有三种入药方式,分别为鲜用、生用和熟用,即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平时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鲜地黄:脾胃虚寒者不宜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用量12~30g。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药膳推荐:凉拌鲜地黄丝
材料:鲜地黄2根,青红椒各1个,蒜、盐、糖、油、生抽、醋适量。
制法:将鲜地黄去皮、青红椒去籽后切成细丝,混匀备用。蒜拍碎置小碗中,热油淋入激发出香味,再加入适量盐、糖、生抽、醋拌匀。将调好料汁浇到鲜地黄丝上,拌匀,装入盘中,滴几滴香油即可食用。
功用:养阴生津。
适宜人群:阴虚发热、口干口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等人群。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生地黄:养阴生津的一把好手
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用量10~15g。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食用。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地黄、芍药、牡丹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药膳推荐:生地粥
材料:生地黄30g,粳米40g,冰糖适量。
制法:将生地,粳米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继续煮成稀粥,加入适量冰糖即成。
功用: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适宜人群:适用于周身烦闷不适、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的患者,也适用于热人营血引起的高热心烦、吐衄发斑或热病后期出现低热不退等症。还可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属于阴虚内热证者。
注意事项:本膳滋润性凉,适用于热伤阴分证。热病初起或湿温病不宜使用,以免恋邪碍湿。
熟地黄:六味地黄丸不是壮阳药
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地黄蒸制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用量9~15g。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气滞痰多、湿气较甚、食少便溏者慎用。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等。
注意事项:1.六味地黄丸不是壮阳药,而是滋阴药。它含有的地黄为熟地黄,适合肾阴虚的人群服用。肾阳虚的人适合服用桂附地黄丸,若错吃了六味地黄丸不但没有疗效,阳虚怕冷的症状还会雪上加霜。
2.脾胃虚寒人群服用后会影响食欲、损伤脾胃。
3.湿气重的人要先祛湿,再服用六味地黄丸。
药膳推荐:熟地牛肉汤
材料:熟地黄、黄芪各30g,当归15g,白芍10g,大枣10个,牛肉500g,姜、盐各适量。
制法:牛肉洗净、切块,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2小时左右,加入盐调味即可。温服,饮汤食肉。
功用:气血双补,具有强身健体、固肾益精、美容养颜的功效。
适宜人群:适用于气血不足的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面色无华等症人群。
综上所述,部分中药经过加工炮制后其性能会发生一定改变,我们应该遵循中医的用药特点,辨明疾病的状态,合理利用中药的偏性,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 (资阳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