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4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
孤独症儿童在这里“康复毕业”
□但科谛 记者 侯文瑾

       今年6月初,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的学生晨晨(化名)在康复师李玉仙的指导下,完成了最后一节康复训练课,顺利“毕业”走向下一段人生篇章。

       看着晨晨与老师们一一告别的乖巧模样,很难想象他曾是完全无交流的孤独症儿童,回忆起3年的磕绊与艰辛,晨晨妈妈落下了欣喜的眼泪,不论康复之路有多么曲折,这一刻终于拨云见日,正如李玉仙说过的:“不要放弃,总会变好的”。

       孩子确诊孤独症

       一个家的天塌了

       晨晨是在2019年出生的“猪宝宝”,都说属猪有福气,家人对他就像众星捧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渐渐发现孩子有点不一样,晨晨似乎很内向,不说话也不看人。

       2022年,晨晨的父母带孩子到金牛区妇幼保健院检查,结果语言、认知及行为能力测试均为“差”,就在这一年,年仅3岁的晨晨被确诊为孤独症。

     “孤独症无法治愈。”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这个幸福的家庭,让人一时无法面对。感受到家长情绪的崩溃,李玉仙用中心康复效果较好的案例给他们打气,耐心开导,坚定地告诉家长:“还好发现得早,早发现、早干预,坚持长期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一定会有改善的!”

       她的坚持

       成为他们的坚实后盾

       康复个训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晨晨,看老师的手。”“你听老师在说什么。”因为晨晨的病情较重,这些最简单的交流沟通,对于晨晨来说都显得十分困难,李玉仙总是需要一遍遍地重复,甚至要强制引导才能让孩子的注意力短暂回到她的身上,仅仅是训练目光交流、建立互动,一天一节的课程安排,就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康复之路是非常艰辛且漫长的。”李玉仙深知每个患儿一点点进步背后的不易,但这样的过程对于家长却是煎熬。“我感觉现在已经筋疲力尽了。”许多个深夜,李玉仙像朋友一样倾听着晨晨妈妈的烦恼,给她建议、为她打气,有时还相约一场周末的带娃活动,帮她纾解烦恼。虽然已是下班时间,但李玉仙从不计较,只要家长有疑问有情绪,她都随时“在线”,“在失望与希望间反复横跳,是每一位特殊儿童家长的必经之路。”她觉得与晨晨要完成训练课程一样,这也是家长必须要闯过的情绪和心理上的难关,她希望自己能帮助到他们,成为特殊儿童家庭的坚实后盾。

       在磕磕绊绊中,晨晨的康复训练一直在坚持。

       努力不放弃

       终见成长的惊喜

     “李老师,今天晨晨主动喊妈妈了。”有了父母的坚持和爱的滋养,晨晨的康复训练有了效果,“第一次喊妈妈”“第一次自己上厕所”“第一次自己穿衣服”,成长的惊喜一个连着一个。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与艰苦的训练下,被判为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需要终身陪护的晨晨,顺利上了幼儿园,还交上了朋友。“过年回老家,亲戚朋友他都打招呼,乖得很。”说起晨晨的变化,母亲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晨晨毕业的喜讯,感染着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每一位医师和老师,这是他们最开心、最骄傲的时刻。作为成都市金牛区残联定点救治机构,金牛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里目前共有60余名特殊儿童,包括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等,10余名治疗师、康复医师及老师总是用饱满的热情,去温暖这些“特殊”的孩子,为特殊儿童家庭带去更多的爱和希望。

       中心自成立以来的3年时间里,见证了10余名患儿从中心“毕业”,进入校园、融入社会。虽说是分别,但却充满喜悦,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抛弃、不放弃,才赢得了家长最真诚的感谢:“感谢让我们遇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