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羌山深处,有这样一位暖心的乡村医生。二十年如一日,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健康事业……
走进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通泉镇战斗村卫生室,一股中药味飘出,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健康宣传栏,最显眼的是那块不到半平方米的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高血压常见症型茶饮……2024年第三期……”
“前几天张老师给我开的中药很有效果,这不,快吃完了今天再来捡一点药,巩固一下!”“我也来找张老师开一点止咳药!”几个从卫生室进出的村民相互打着招呼。
11点左右,村民相继离开。张奎并未停下手中的工作,转而来到电脑前,不停地移动着鼠标,嘴里默念道:“张大娘的降压药要吃完了”“李大爷的随访日子快到了”……
“将健康和希望带给每一位村民”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老乡亲对你的期望,学成后更好地为他们服务……”2001年,带着母亲的嘱托,张奎进入了绵阳医科学校。2004年,村上一名坚守了40多年的老中医即将退休,卫生室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此份工作。19岁的张奎毅然放弃进城的“橄榄枝”,回到家乡,拜老中医为师,成为一名年轻的村医。三年后,老中医见可以放手了,便亲手将服务乡邻、做村民健康卫士的接力棒交到张奎手中。
初到卫生室时,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和微薄的待遇,张奎毫无怨言,只有一个信念,“将健康和希望带给每一位村民”。白天,张奎背着破旧的医药箱与师父一道,走村串户看乡亲,翻山越岭挖草药,饭桌、石头、板凳、灶台便成了他的诊桌。晚上,挑灯夜战,学习基层医生的各类医学书籍,遇到难题从不放过。通过边学习边实践,张奎很快对疾病及其治疗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在重温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医学、药学的新动态,有机地将中、西医在实践中融合,学以致用。通过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基本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的目标,他的付出和奉献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感激。
作为村医,张奎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村民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有一次半夜1点,一个村民急匆匆地找到他,说家里的小孩突然发高烧,请他前去诊治。他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跟随村民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因天太黑,他不小心滑到沟里,手电筒摔碎,脚也被划伤,但他并未顾及自己,简单地用一块布条绑住伤口后便继续前行。直到为小孩看完病回到家,才发现脚上的伤口竟然有5厘米之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奎把父老乡亲的冷暖健康记在心间,视病人为亲人。在战斗村,一提到张奎的名字,融洽的医患关系让老少爷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他不善言谈,但对医嘱却滔滔不绝,待人从不发火,对谁都乐呵呵。
“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村医成了健康扶贫路上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张奎的工作越发繁忙。
2018年正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天有不测风云,年仅33岁的张奎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查出患有慢性肾衰竭。突如其来的病魔,让张奎几乎崩溃,不敢面对这一事实。“不能因为患病而拖全县脱贫攻坚的后腿……”他痛定思痛,没有将实情告诉村民,仍坚持服务村民。
“纸永远包不住火”。李孃孃是一位慢病患者,三天两头都要到村卫生室来检测血压,但几次来没见张奎的身影,便打电话咨询。
“我在李大爷家,明天过来。”“我在半山腰刘大娘家,明天过来。”这些回答让生性多疑的李孃孃感觉不对,便带着疑问步行3公里来到张奎家,见其母亲一人在家,更让李孃孃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一条“张老师,一定要站起来,我们离不开你!”的信息在村民微信群发出。简单一句话,在群里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才知道,这几天张奎未出诊是因慢性肾衰竭在华西医院接受治疗,急需肾移植……
你一点,我一点,一场爱心接力在网上悄然打响。有些不会用微信的老年人,不远几公里山路也要将爱心送到张奎家中,让他知道村民这块坚强的后盾,坚不可摧。
张奎得知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李孃孃该复查了血压了。”“王大爷的褥疮不知好了没有?”躺在病床上的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他通过电话和网络与村民保持联系,解答他们的健康问题,指导他们预防疾病,增强健康意识。虽然身体状况让他无法像以前那样亲自上门服务,但他的心却始终与村民在一起。
有了村民的加油打气和家人无怨无悔的支持,张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让张奎更加珍惜与村民相处的时光。他坚持每周回村两天,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开展入户随访,确保村民的健康得到及时关注。他的身影成为村民心中最温暖的依靠,他的付出也让村民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谈起这些年的过往,张奎感慨地说:“在村医这个岗位上,如果没有乡亲们的支持、鼓励和信任,也没有我的今天……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父老乡亲的健康,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我没有啥喜好,就喜欢为村民健康服务”
2022年5月,神木寨村急需村医,张奎义无反顾担起了维护两个村1300多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担。
还处于术后排异期的张奎,为了不耽误村民的就医,他给自己作了硬性规定,星期二、星期五在神木寨村,其余时间在战斗村,如无特殊情况,每天8点开门,请村民监督,并将规定贴在卫生室最显眼的位置。
“我没有啥喜好,就喜欢为村民健康服务。”张奎一直认为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能解除人的痛苦,还能在精神上给人安慰。
那是一个冬日,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整个羌山披上厚厚的银装、寂静无声。忽然,卫生室闯入一位冻得瑟瑟发抖的患者。“张老师,我老毛病又犯了,你得给我打一针、拿点药……”原来,这是村里一位智障男子前来找他治病。“好,好,咱们马上打针……”张奎像哄孩子似的给这个智障男子号脉听诊。打了针后,张奎又搀扶着他一步一滑地将他送回到家。“快20年了,他不认识村里其他人,倒是认识张医生。只要一生病,嘴里全是张医生。”村民张大妈说。
张奎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处理得心应手,群众一般的疾病不用去大医院,在他这里都能得到解决。他的业务水平和诊疗能力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村民提起他,都会赞许地竖起大拇指,说张老师是自己信得过的好医生。
张奎不仅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还深入每户家庭了解情况,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仅2023年,他就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1309人,其中重点人群408人。每月为261名老年人、75名慢性病患者进行检查和诊疗,还经常看望47名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在张奎的积极带动下,两个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们的健康意识也有了显著提高。
20多年来,张奎勤勤恳恳地用精湛的医术为慕名而来的各地群众解除病痛。他时时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察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如今,战斗村村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张奎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他成了村民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为乡村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白桦 吴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