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4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IP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宝贵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成都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件,如《成都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为己任,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规划之中,确立了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宏伟目标,并致力于通过精心打造中医药文化IP,有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深度融合。

       持续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

       为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爱上中医药,成都市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范围内,成都市率先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青羊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更是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据了解,成都在全国首创《四季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动漫宣传片、《果蔬爱食疗》儿童音乐剧,组织编印“四季养生”系列书籍。启动“成都名中医流动车”,率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幼儿园、进校园、进党校活动。推动中医药服务亮相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设置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积极做好中医药服务保障准备,弘扬中医药文化。成功创建12家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彰显了成都“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深厚内蕴。

       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文化,成都市还推出了“成都名中医/中医馆寻诊地图”,并策划了“中医中药成都行”活动,让参与者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成都市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开展了中医药“一带一路”推广行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同时,还搭建了“蓉侨康·海外惠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海外侨胞和留学生提供中医药服务,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中医药的温暖和关怀。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市已累计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成都”工作站侨胞及留学生提供了中医药服务。

       着力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竹续文明:天回医简与药用植物科普展”在成都市植物园举办,首次在文物出土地天回镇展出“天回医简”相关考古成果。本次展览分为5个单元,展出多种仿制品、药材、药用植物及相关资料,通过沉浸式、代入式、互动式手法多维度展示“天回医简”及药用植物的魅力。

       展览通过呈现中医药早期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扩大“天回医简”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为公众提供科学认知中医药的窗口,促进中医药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成都市将继续推动中医药融合创新发展,挖掘以“天回医简”为代表的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文化IP。

       据悉,“天回医简”是2012年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古代医学文献,内容丰富,价值巨大。经过10多年的修复、还原、研究,已整理出大量内容,还原为多部医书。同时,成都市推动传统医药纳入各级非遗名录,该市已纳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2个、10个,纳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1名、6名。

       有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业态创新

       成都市积极推进“中医药+旅游+文旅”等融合,在多个景区、景点、绿道,融入中医药文化与内涵,增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显示度,创建中医药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示范点位。在西岭雪山开设全国首个4A景区中医馆,配置了中医养生系列产品,为众多游客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成都市积极推动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成都市多个景区、景点和绿道,加快开发基于川芎、石斛等川产道地药材的中医药文创产品,增加中医药文化显示度,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更在探索公园城市背景下中医药健康养生“成都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朱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