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提出多项具体举措,引导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这将有利于进一步缩短优质医疗服务抵达老百姓家门口的时间和距离。
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和机构想办法、抓落实,全方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家,卫生人员超过450万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提升,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基层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基层诊疗能力、服务水平、便捷性与百姓需求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仍未成熟。因此,在新时期,城市医疗资源下沉还要加把劲,既要加速更要保质。
县乡村医疗服务要真协调、真联动。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有关。近年来,我国通过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等方式,让上下医疗卫生机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在提升基层能力的同时,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下不通的问题。不过,县乡村医疗服务衔接还得再顺畅一些。
一方面,在机制上要进一步理顺支援、受援关系。其中,充分利用好已有合作关系,避免重复布局、一刀切,合理有序地建立支援关系至关重要。县乡村医疗服务协调联动是为了筑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切勿做成“面子工程”。
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刚性约束。《通知》提出考核评价支援效果,结果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评审评价、目标责任制等工作关联。“关联”体现了刚性,它不是一种“参考”,而是要“互相联系在一起”。这也提示各地,在考核评价时必须动真格,表扬不吝啬、惩罚不手软。
做实人才下沉,精准对接基层需求。《通知》对人才资源下沉提出明确要求,不仅对下沉人员数量、人员职称、派驻周期等提出具体数字指标,还明确学科建设、能力提升等工作成效方面的要求,这有利于各地快速对照任务清单落地执行。不过,人才下沉要避免“人来了,但不是我需要的”情况,不能单纯为了“下沉”而“下沉”。各地在选派人才时,须精准对接基层真实需求,提升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
真正解决基层能力问题,培养“留得住”的人才仍是关键。《通知》给出的一些办法仍然是现阶段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应急招”。应当看到,人才“留得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造血”功能就会变强,活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激发。
《通知》提出“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其中的“加快”二字,既突出了基层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也强调了重要性。因此,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过程中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想办法答好“育人才”这道考题。
另外,如何将一些“应急招”固化成为长效机制,变成基层发展的持续动能,同样需要各地认真思考并勇于探索实践。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