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学生沉迷“烟卡”引热议
守住公众健康底线,“烟卡”自然不会流行
□本报记者 白华宇

       昨天,小白和同一个单元楼的一名小学生同乘一部电梯下楼,这个小男孩在单元楼门口看到一个被人随意扔掉的烟盒,顺势就捡了起来。小白一开始还以为他要找个垃圾桶扔掉,心里默念“你人还怪好的嘞”。可小男孩随后的操作让我大吃一惊——小男孩确实走到了垃圾桶旁边,但他竟是熟练地把香烟盒上的图案撕了下来,折成卡片状,扔掉残余部分以后蹦蹦跳跳地走了。

       难道现在的“小孩哥”又发明了啥新的课余活动?小白随后在网上搜集了相关信息,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现在的学生群体开始流行收集“烟卡”了。

       众所周知,香烟品牌和种类繁多,同一品牌的香烟也有不同的品种和包装图案,“烟卡”便是被折成卡片状的香烟包装,用于收集和交换等。在网上有一些大人说,自己小时候就制作收集过“烟卡”,现在小朋友爱玩的这套,算是“文艺复兴”吧。

     “烟卡”的盛行带来了新的财富密码,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性担忧。一方面,部分校门口的商铺看到商机,自己收集制作“烟卡”出售给学生,部分商家还推出“烟卡盲盒”,诱导学生反复消费。另一方面,“烟卡”毕竟脱胎于香烟,小朋友收集交换“烟卡”自然就会接触到香烟的概念和实物,有可能提早激发他们对吸烟的兴趣和尝试的欲望。

       在小朋友眼里,限定款和海外的烟盒包装成了他们心中的“SSR”(网络游戏中的低出现率的稀有物品)。

       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孩子为了收集更多“烟卡”,甚至怂恿父母主动购买不同品牌的香烟,还催促父母尽快把烟抽完,以更早更快搞到不同的“烟卡”和同学们交换和炫耀。有网民在网上留言说,现在自家孩子因为玩“烟卡”,甚至主动以不同途径了解各类香烟的品牌和包装稀有度,跟玩游戏查攻略似的,担心他们在未来某一天真就把烟递到自己嘴上了。

     “烟卡”在校园的流行,让部分未成年人对香烟的认知达到甚至超过了成年人的水平,长此以往确实可能激发未成年人对吸烟行为的接触和模仿;未成年人怂恿亲属加快加量吸烟,反过来也在危害成年人的健康。于是,有很多家长期望严管和禁止收集“烟卡”的活动。

       可小白认为,虽然“烟卡”以香烟盒为载体,但其本质还是一种集换式娱乐活动,和小白当年和小伙伴收集“水浒卡”“三国卡”差不多,主要是为了满足收集欲和交际欲。随着“烟卡”收集和交换在小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玩“烟卡”也成了他们融入交际圈的方式,如果单方面禁止自家孩子玩“烟卡”,孩子在校内很可能难以与同学找到共同话题,甚至可能被团体孤立。

       在这两难背后,小白觉得更体现了一种无奈:当前,我国吸烟人口达到3.5亿,通过一系列科学控烟措施,全国15岁以上吸烟率呈下降趋势,但在我们身边,仍然有许多把吸烟当作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人,在这其中,许多人正为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他们经常吸烟,自然就客观上为“烟卡”的流行加了一把力。在针对“烟卡”的争议中,有部分家长认为对其的担忧过度,因为他们就一直在吸烟,且“烟卡”不会和之前的“奥特曼卡”“水浒卡”一样需要花钱买,他们只需要把烟盒交给孩子,甚至翻垃圾都可能捡到“SSR”,性价比更高,总比打游戏好。

     “烟卡”流行的背后,一方面反映社会对香烟危害的意识仍有待提高,与其说孩子开始通过“烟卡”认知香烟,不如说这本身就是烟民群体对非健康香烟文化的向下输出。如果有更多人意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多为孩子未来的身心发展负点责任,尽量不让他们接触到香烟制品,“烟卡”就自然不会有流行的条件。

       想要淡化和消除“烟卡”可能带来的非科学健康观的传播,小白觉得,即便一些家长已经戒不掉烟了,也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接触香烟制品的机会,应让他们从小树立起“吸烟有害健康”的理念。此外,“烟卡”集换活动并非没有替代选项。在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方面,可以引导他们转向更健康、更积极的收集与交换活动。教育部门和青少年娱乐产品商家可以试试发挥创意,设计和推广更多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方案和产品。毕竟,小白就是因为当年热衷收集“水浒卡”,在小学就把《水浒传》连环画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