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在献血活动现场,有部分群众在献血车前踟蹰徘徊,观望很久又默默离开。究其原因,往往是不了解献血,导致有顾虑、存戒惧,最终不敢来。在今年献血者日到来之前,希望能普及献血知识,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让更多的献血者加入这项公益事业。
献血者常见心理障碍
一般来说,献血者心理障碍主要分为三类:恐惧、疑虑、焦虑。
1.恐惧心理:对献血过程存在恐惧感,担心疼痛、晕血或不良反应等。
2.疑虑心理:对献血安全性、血液去向等方面存在疑虑,担心自己健康受到影响或血液被滥用。
3.焦虑心理:担心献血后的恢复或献血对他人是否有益等。
做实专业心理疏导
推进献血事业,关键是要针对献血者的三种心理障碍“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普及常识、解除心结、肯定献血的目的。
1.营造安心氛围
(1)建立正向舆论环境。采用宣传册、视频、讲座等方式,让献血者全面了解献血过程和注意事项,弄懂血液去向、血液用途,减少普通人群对献血知识的误解、恐惧以及错误的舆论倾向。
(2)宣传献血鼓励政策。广泛告知群众,无偿献血者在自己需要用血时,只缴纳用于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引导更多群众参与献血事业、实现利人利己。
2.解除戒惧情绪
在献血活动或日常献血点开展小范围个性化疏导,讲解献血过程的科学性、安全性,介绍成功献血的案例或请优秀无偿献血者现身说法,详细解答献血者的疑问,让献血者放心献血;针对部分献血者的犹豫或自卑等心理,充分肯定献血者的付出和价值,增强其对献血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勇敢尝试献血。
3.现场心理疏导
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存在心理不适应症状,可从两方面舒缓:
(1)营造温馨舒适的现场氛围。通过播放轻音乐、设置舒适的座椅、提供热饮等方式,让献血者从心理上感受到关爱、尊重和舒适。
(2)开展放松训练,献血前指导献血者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放松训练,以减轻紧张和恐惧感。与献血者进行轻松愉快的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4.调整献血后情绪
献血后,献血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头晕、乏力等。要及时指导献血者了解这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如短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多休息等。同时提醒献血者及时摄取充足的营养和液体来辅助身体恢复。通过疏导,献血者可以更加正确认识这些生理反应,并将其与献血的公益意义结合起来,从而转化为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当献血者了解到他们的血液能救助到他人,那么一些短暂的不适,如轻微的疲劳或头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哪些症状不适宜献血
不适宜献血的症状主要包括贫血、晕厥、头晕、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提示个人身体状况不佳,献血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贫血,它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身体细胞,此时献血可能会加重贫血症状,甚至引发晕厥等严重后果。
除了上述症状,如果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或者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激素等,也可能不适宜献血。
此外,近期接受过手术、患有传染性疾病、女性处于月经期或妊娠期等情况也需要暂时避免献血。(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