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5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为是腰痛,没想到命悬一线
40余天接力救治 闯关成功
□周瑜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近日,罗先生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顺利出院。回想起这次入院经历,罗先生仍心有余悸,他怎么也没想到,小小的疼痛竟让他命悬一线。经过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精准施治,罗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40岁的罗先生,是一名没有日常基础疾病的中年男性。此次因为腰痛伴右下肢疼痛,考虑为髂窝脓肿,收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骨科住院治疗。10多年来,他曾3次因相同疾病入院,分别予以穿刺引流及保守治疗后出院。所以,在起病初期,罗先生是不以为意的,想着无非是重复前几次住院的经历罢了。谁能想到,在入院一天后,罗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突发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不能维持,立即转入ICU抢救治疗。

     “入ICU时患者全身皮肤湿冷,双下肢明显花斑,且入室后循环进一步恶化,患者髂窝脓肿诊断明确,考虑为感染性休克,入室后我们积极予以补液扩容、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志伟介绍。

       经过积极抗感染、抗休克、有创支持治疗后,患者呼吸循环仍然难以维持,超声提示重度心肌抑制,此时该院ICU主任虎琼华迅速做出反应,立即启动全院会诊。经家属同意后,ICU的ECMO小组当机立断、争分夺秒地建立起ECMO管路,进行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呼吸循环在ECMO及呼吸机保驾护航的同时,积极完善NGS(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迅速获取病原学依据。

       在持续ECMO治疗过程中,新的状况出现了,患者二氧化碳潴留越发明显,经俯卧位通气及肺复张治疗后无明显改善,于是切换ECMO模式为VAV-ECMO(静脉-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呼吸循环状态逐步改善,心功能较前逐渐恢复,但肺部感染仍较重,因此切换ECMO模式为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在持续ECMO治疗过程中,患者并不是平稳地等待脏器功能恢复就行了,如何做好抗凝和出血的平衡?如何控制感染和有效选择抗生素?如何维持循环及内环境稳定?如何做好液体管理和管路维护?如何做好各个脏器功能的评估和维护?每个细节和治疗方案,ICU团队都要全面地思考和斟酌。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和坚持,患者病情终于逐步稳定,胸部CT显示病情较前明显好转,ECMO遂于当日下机。

       但病情并没有继续向着理想的方向继续进行和发展,虽然呼吸循环支持力度小了,但患者仍无法顺利脱机拔管,于是对患者进行了经皮气管切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抗生素的调整、各种肺功能锻炼、积极的容量和气道管理,患者呼吸功能终于恢复,感染终于得以控制,气切导管终于拔除,予以封管。长达40余天的救治后,患者病情终于平稳,转回骨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