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4年05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骨科医院临床诊疗不断走向智能化、精准化
打造数字骨科 开启诊疗新领域
□本报记者 方继莲

       患者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在手术医生的实时监控下,机器人“手臂”缓缓移动,按照术前设计好的路径,一次性在患者的胸椎上穿刺成功……这不是科幻片场景,而是绵阳市骨科医院手术室真实上演的现实操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骨科及人工智能的优势逐渐凸显,新的技术也得到了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绵阳市骨科医院作为国家三级甲等骨伤专科医院,其骨科专业技术团队始终致力于临床技术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骨科诊疗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的研究及应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今,该院大力推进数字骨科建设,通过将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与医疗临床相结合,开展骨科数字化精准诊疗技术,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3D打印技术助力

       为诊疗提供新思路

       早在2015年,绵阳市骨科医院就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骨科临床。随着医院3D数字医疗实验室的建立,3D打印技术更是在创伤、脊柱、髋关节等骨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从打印骨骼模型、骨科定位片以及手术导板,通过观察3D打印的骨骼病灶原型拟定手术方案,利用电脑数据处理恢复成正常骨骼形状的模拟手术预演,到实际临床手术中定制个性化手术导板,术后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支具等,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23岁江苏小伙小力(化名),因患“骨巨细胞瘤”在绵阳市骨科医院接受治疗。考虑到如要根治,且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常规手术技术难以解决问题,医院组织各科专家反复会诊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采用3D打印肘关节置换术,也就是说,要将3D打印出来的人工假体直接植入到患者身体内,替换原有的肘关节。

       有了手术方案,绵阳市骨科医院立即高效运转起来。将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输入电脑,根据CT采集的数字信号,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3D模型,再应用数字医学影像和3D模型数据制作出完全尺寸的肿瘤模型,设计出切除后的各种重建模块,制作出完全符合患者关节局部的假体,真正实现了私人定制。

       在手术中,医生完整地切除了小力右肘关节肿瘤,精确安放定制假体。术后,小力右肘关节恢复得非常好,达到了术前设计的手术方案所期待的效果。出院后,院方通过长期随访,了解并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如今,小力右手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

       AI精准规划

       量身打造手术方案

       像小力手术中所应用的3D打印技术是数字骨科涵盖的领域之一,加上AI的广泛应用,更是为骨科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日前,在“AI术前规划系统”辅助下,绵阳市骨科医院膝关节科顺利为60岁的杨女士完成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截骨位置及厚度、假体大小、角度、安放位置等与术前规划完全一致,让她彻底告别了折磨她多年的膝关节疼痛。

       杨女士多年前因外伤导致左股骨中下段骨折,骨折畸形愈合后左下肢出现明显内翻,膝关节因下肢力线失衡磨损严重。长年的关节疼痛让她上下楼梯、下蹲、行走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行动都完成得异常困难。经朋友推荐,她前往绵阳市骨科医院膝关节科就诊,科室主任王辉为其详细查体并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左膝关节骨关节炎、左股骨中下段骨折畸形愈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由于患者左股骨畸形,术中无法髓内定位、精准截骨,为提升手术安全性,绵阳市骨科医院副院长邹宏和王辉带领科室团队多次进行方案讨论,决定采用术前下肢CT扫描结合AI技术来定制截骨导板,无须像往常一样在术中反复测试和比对,不仅能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长,还能最大程度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

       在AI三维重建图像辅助下,建立三维模型、测量手术角度、精准预估截骨数据……仅仅几小时内,这些复杂的骨科术前流程就在“AI术前规划系统”的辅助下,智能高效地为患者量身打造了一套个体化手术方案。

       邹宏为杨女士实施了左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截骨精准、实际使用假体型号与三维医学影像重建结果完全一致。术后患者力线恢复、活动良好,杨女士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机器人辅助手术

      骨科医生有了超强“搭子”

     “透视眼”“稳定手”,精准至毫米级的超强“方向感”,还有为手术规划最合理路径的“最强大脑”……这样一位“技术大咖”为患者做手术,肯定安全感满满。

      2018年3月,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绵阳分中心在绵阳市骨科医院成立,骨科手术机器人在该院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院已将机器人应用到骨科手术的各个领域,实现了骨科患者手术“精准、微创、低辐射、痛苦少”的就医新体验。71岁的严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

     “腰背痛得遭不住,路都走不动了,太遭罪了。”去年,严阿姨在家中不慎摔倒,在家属护送下前往绵阳市骨科医院就诊,经查被诊断为“胸12椎压缩性骨折、重度骨质疏松症,并伴有长年高血压病史”,收入脊柱科入院治疗。

       由于严阿姨年事已高,且重度骨质疏松不仅会引起她疼痛、驼背、身高缩短,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经脊柱科全体医师讨论后,针对患者身体状况,建议行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该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穿刺路径和穿刺过程,术前要根据骨折类型及压缩程度设计好穿刺路径,如果穿刺内倾角过大,穿刺针进入椎管损伤神经脊髓的风险就会加大,过小球囊则会偏在椎体一侧,球囊扩张可能导致椎体周壁骨折,而且还会因肠胀气严重、肥胖及透视不清楚胸段等因素,可能需要反复调整穿刺的方向和角度。

       而“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可以精准定位,一次性穿刺成功,还能避免反复透视,减少失血等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在科室主任卿培东建议下,患者同意采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术前,脊柱科团队将患者胸椎三维CT平扫及重建图像导入计算机,对怎样通过单边穿刺达到双侧穿刺的目的规划设计了最佳穿刺路径。术中,透视确定手术节段,C臂机连接机器人操作臂精准定位,在导向器中央孔植入穿刺针达到椎体后1/3处,置入球囊进行骨折复位,在C臂监视下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硬化后去除穿刺针。术后严阿姨腰背疼痛明显缓解,第二天就佩戴支具下地活动了。

       近期,骨科手术机器人在膝关节置换、脊柱骨折及矫形、骨盆骨折闭合复位通道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等多个场景中得到应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效果优异。

       多年来,绵阳市骨科医院一直致力于医疗技术的提升和医学发展领域的研究,这些技术正在不断为骨科医生赋能,使复杂的手术变得简单化,简单的手术实现精准化,精准的手术更加个体化。接下来,绵阳市骨科医院将进一步拓宽数字骨科技术的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更多更好地服务广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