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4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护士长王世平
精耕数十载 只为创新传承护理事业
□本报记者 侯文瑾

       1982年,刚刚走出学校的王世平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做了临床护士,其间完成了硕士学业。直至2001年,王世平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临床一线护士转变为护理教学人员,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将一批又一批护理专业人才送出校门……2012年,王世平来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5年至今,担任医院儿科护士长。40余载的护理生涯,王世平用耐心与爱心诠释了她所热爱的专业。

       探寻护理的本质

       2024年王世平即将退休,岁月带给她平和与坚韧。对于王世平来说,要想做好护理工作,便应探寻护理工作的本质——拓展护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获得能够支持自己做这份工作,以及从容给予患者治愈力量的能力。

       王世平认为,护理所需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要为患者从身心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重角度上,去提供人性化照顾,是一门包含社会人文知识、人际沟通和心理支持的学科。

       在为护理事业奋斗的40余载里,王世平不断将这种理念灌输给自己的学生与新进护理人员,也正是因为她对护理学从本质上的深刻领悟,让她能更好地将人文关怀、人际沟通、循证护理和心理支持等用到护理人员培训中,促进了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学校专职执教过的王世平深知,新进儿科护士在校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机会不多,规培护士轮科期间在每一个专科待的时间也很短,在进入专科工作后其岗位胜任力尚有不足,开展低年资护理人员岗位培训尤为重要。

       自从来到儿科后,王世平积极倡导加强儿科护理团队文化建设,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将主要精力放在护理人才培养方面,除鼓励护士报考更高学历、积极准备晋升职称以外,还认真抓实儿科护士层级培训,开展了团队文化建设、人际关系与沟通、心理压力调适、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等专题讲座,鼓励护士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英语学习和报考硕士学位经验,分享进修学习体会及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等,不断拓宽护士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近年来,儿科护理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电子科大医学院护理硕士生导师4名,硕士11名,在读硕士12名;主任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6名,一大批科研、教学骨干正在茁壮成长。

       提升护理的温度

       儿科的护理工作压力大,对儿科护士综合素质要求高。患儿年龄各异,病情多变,且情绪调节及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家长们抱有高期待。加之一些慢病儿童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导致家庭负担沉重,患儿及家长在医院与家庭间疲于奔波。疾病不仅影响患儿的身体,更削弱了其学习、运动及社交能力。这些压力使患儿和家长面临巨大的心理负担,可能引发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深远的影响。

       鉴于此,王世平认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压力调适能力,维护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于是致力于儿科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及患儿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支持,以提高儿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改善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为患儿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提升其住院体验。

       2021年王世平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进修,系统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为的就是掌握更多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帮助患儿与儿科护理人员缓解心理压力。进修返院后,她一方面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为院外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与评估服务,另一方面主动走进病房为有心理障碍的住院患儿和家长提供心理评估和干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医院员工提供团体心理辅导,为有情绪困扰的员工(尤其是低年资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等,尽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缓解心理痛苦,维护心理健康。

       精耕护理的深度

       现代护理学,对护理工作者的要求早已不是“打针发药”的刻板印象,早在2012年,拥有临床实践和理论教学双资质背景的王世平来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之时,医院交给她的主要任务便是人员培训和教学、科研指导,协助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2015年受组织安排,她来到儿科担任科护士长,全面负责儿科护理团队的管理和培训工作。九年来,她带领儿科护理团队不断努力,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受循证医学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也朝着循证护理的方向发展,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循证护理不仅是王世平的学术研究方向,更是对团队综合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比如,在留置针输液时,孩子们常不配合,这可能导致管道移位和液体渗漏,甚至引发皮下坏死。我们曾尝试使用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但遇到了难以及时发现液体渗漏的问题。为此,我们鼓励护士自主研究,查阅文献,寻找最佳实践证据。在发现弹力绷带不适用后,我们的护士积极创新,改进了护理方案,通过在弹力绷带上开口,既确保了留置针的固定,又便于及时发现液体渗漏,从而有效保障了患儿的安全。”

       在一系列的鼓励学习与创新思维训练下,由儿外科护理团队牵头组建的医疗游戏辅导小组试点也卓有成效,通过护理人员陪玩角色扮演游戏,减少即将接受侵入性操作或进入手术室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对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中,我们希望护士能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并创造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提供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能运用临床思维灵活处理并解决患儿的护理问题,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态度为患儿提供更有温度的人性化关怀与服务。”王世平说。

       目前,儿科护理团队在学科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已拥有新生儿护理和儿科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近9年获批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8篇,北大核心期刊、A类杂志等数十篇,获专利授权数十项;主编、副主编著作9部,参编4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部分项目在全国或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每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6~8个,为培养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带动区域儿科护理学科发展,提升儿科护理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