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探索大脑精准调控技术
无创脑机接口给抑郁症诊疗开“导航”
□本报记者 白华宇

       5月11日上午,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有几名抑郁症患者正在接受一项新的诊疗试验——他们头戴一顶特殊的“帽子”,在医生指引下完成了各项测试。在治疗室,医生在高科技仪器的协助下,患者脑CT的3D建模在屏幕中自动生成,医生使用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寻找和提取了靶点的具体位置后,一次精准磁刺激调控治疗开始了……

       记者了解到,这些患者其实是该院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开展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项目的受试人员,研究团队正在为解码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探索以脑科学诊疗抑郁症等疾病的全新路径。

       医工结合加持

       抑郁症精准治疗有了新方向

       2016年,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挂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作为一家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诊疗机构,为何要向脑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迈进一步呢?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准调控与临床转化中心科研副主任、博士后胡兰介绍,精神疾病诊疗和脑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分不开的:“只是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单从经典医学的角度审视和诊疗精神疾病,比如针对抑郁症的治疗,都是以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为主,绝大部分患者都是确诊了以后吃药。”胡兰说,此前常规的抑郁症治疗仍以一套普遍的诊疗标准为主,部分患者预后欠佳,甚至出现耐药性。

       在高校的支持下,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精准调控与临床转化中心,依靠电子科技大学在工科领域的优势,推动脑科学和精神疾病诊疗的融合。目前,该中心拥有临床精神病学、心理学、生物工程与信息科学、社会学等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借助多模态神经功能检查、多模态神经调控、脑器交互研究和精准调控研究四大模块,正致力于找到进一步精确、对症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受试者佩戴的“帽子”,便是用于实现无创脑机接口的脑电提取与分析设备。通过一系列测试、检查和研发人员对异常部分的人机运算,患者大脑的病灶会被精确地找到。“找到了病灶,就像给神经刺激调控治疗装了一个‘导航’,治疗可以精准针对病灶开展,从而提高了疗效。”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准调控与临床转化中心邱男博士后告诉记者。

       据悉,20世纪80年代起,无创脑神经调控技术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治疗技术,但是其可治疗的精神疾病种类较少,疗效也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在精神心理疾病精准治疗的需求导向下,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准调控与临床转化中心以“人群精准、时空精准、方法精准”为核心理念,构建一站式科研临床转化平台。除了抑郁症,该中心还在开展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精准调控研究与临床实践。

     “目前受试者的恢复效果是不错的。”邱男介绍说,通过脑科学研究深入开展精准治疗,受试者的恢复情况总体优于接受普通治疗的抑郁症病人,有的受试者不仅症状缓解,还在短期内顺利回归了工作和学习。“我们会通过研究型病房联动机制,和医院的诊疗单元充分总结和交换数据成果,争取让这一诊疗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服务。”

       有效还有前景

     “2.0版”“3.0版”终会实现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诊疗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该院同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深度合作研究,推动诊疗设备逐步走向全面国产化,越来越多的硬软件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将进一步降低诊疗成本,最终惠及临床患者。

     “其实,这项研究还只是开始。”胡兰介绍,基于目前的无创脑神经调控“1.0版本”,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准调控与临床转化中心还将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工科团队,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融入精准诊疗的机制,实现患者信息的自动解析,形成拥有闭环机制的“2.0版”,“我们未来还计划探索突破大脑外周的神经调控技术,让这项技术能够辅助大脑以外人体器官的疾病治疗,惠及更多患者。”胡兰说,这个“3.0版”还是个远景目标,但在国家和省、市的关注和支持下,终有一天能够实现。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准调控与临床转化中心已先后承接“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若干项,联合打造“精准调控”特色科研病房,参与并推动“脑波音乐疗法”“脑机接口”和“数字孪生脑”等关键科学技术的实施验证和临床转化。同时,中心联合医院儿少中心,基于精准调控诊疗技术,共同搭建儿童青少年非药物诊疗体系,助力精神心理疾病精准诊疗实现新发展。

       今年3月,古巴驻华大使白诗德一行来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考察调研,陪同前来的古巴科学家、中古神经技术与生物工程联合实验室主任裴德乐教授和中心团队负责人尧德中教授更是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了中国、加拿大、古巴的“3C”合作模式,在“脑波音乐”“脑机接口”和“数字孪生脑”等医工结合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胡兰表示,未来,该院将进一步借助科研临床转化平台,形成“来源于临床、反哺于临床”的科研临床闭环实践模式,搭载数字健康服务体系,释放产能,将新质生产力从实验室推向临床,更便捷地服务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帮助他们治疗与康复,真正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