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一些专做视力提升生意的连锁机构对外声称,可以让孩子们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仅仅用他们研制的“神药”“神奇的仪器”进行眼部按摩、涂抹、雾化,就能提升视力、轻松摘掉眼镜。靠着按摩就能治疗近视,这些机构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门店不具备医疗资质
却号称治愈3万多名近视患者
宣传视频中,某机构宣称能够治愈近视、远视、散光、弱视、老花等各类眼部疾病,快速摘镜。据该机构门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到他们店里来做视力提升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都是孩子,整个机构已经帮助3万多名近视患者成功摘掉眼镜。该机构对外宣称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当场见效、无效退款。工作人员还特别宣称自己是医疗机构,但却无法提供相关的医疗资质证明。
美容仪充当医疗器械
百年秘方保健膏竟是护肤品
该机构号称他们有三大“法宝”:一通、二调、三补。
“通”即疏通经络,他们提升视力的独门秘籍就是按摩眼部时使用的一小瓶绿色的东西,店里的服务人员称它为“有百年传承的千里目保健膏”,内含24味中药。按照国家产品标示的规定,这个商品只能归纳为普通化妆品的范围。
第二件“法宝”则是“调”。“调”就是必须通过专门的“视力训练仪”进行调理。事实上,这台视力训练仪的制造商为深圳市尚美美容科技有限公司,批准生产的资质是生活美容仪器,与医疗器械毫无关联。
最后一件“法宝”是“补”。“补”就是将24种名贵草药制成的神秘洗眼液加入眼罩,对眼睛进行雾化。但在这款洗眼液的外包装上,没有任何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生产批号,而且明确注明:本品外用,不能替代药品或医疗器械。
专家:逆转真性近视眼暂无方法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表示,目前全世界的方法当中,没有一种是真正有效能够逆转真性近视眼的。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也表示,近视往往和眼轴增长有关系,很难让增长的眼轴再变短,所以近视是不可逆的。另外,眼周的局部按摩虽然可以缓解眼部疲劳,但并不是治疗近视的科学方法。如果家长用按摩代替戴眼镜,反而容易让孩子加重近视,也可能使视网膜周边发生病变。
近视预防热点问答
1.户外活动多长时间,对预防近视有效?
户外活动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
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而不是活动内容、方式和强度等,注意避暑防晒。
2.在家阅读,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坐姿正确能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书写阅读时要保持用眼距离合理、头位端正,坚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约10厘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不能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沙发上看书,更不能在行进的车厢里看书。
3.阅读时,对光线有什么要求?
光线过强或过暗都会给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避免在阳光直射下阅读和使用电子产品。居家学习光线不足时,打开房间顶灯和台灯双光源辅助照明,台灯应摆放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
书桌位置最好是靠近窗边,白天学习时可以照进更多的自然光。
4.假期在家,视屏时长多久合适?
观看电子屏幕要适时休息,建议看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至少20秒,即“20-20-20”口诀。
3岁以下儿童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学龄前儿童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儿童青少年每天娱乐性视屏时间累计不超过1小时。
5.选择电子产品有要求吗?
选择电子产品,建议使用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周围环境较暗时,要打开房间灯光照明,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6.电子设备的“护眼模式”能保护眼睛吗?
电子产品的“护眼模式”是通过屏蔽蓝光,调节屏幕亮度来护眼的。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会引起视疲劳,加深近视程度。
7.观看电视电脑时,距离多远合适?
观看电视时,眼睛应距离电视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
观看电脑时,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大于50cm(约一臂远),视线微微向下,电脑屏幕的中心位置应在眼睛视线下方10cm左右,能有效减轻眼睛干涩、视疲劳等。
8.感觉眼睛干燥、疲劳该怎么办?
持续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容易产生眼睛干涩、视疲劳等不适。通过闭目、远眺、正确做眼保健操等方式,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也可以用热毛巾闭眼敷10~15分钟,或者用眼药水缓解症状,必要时到医院就诊。观看电子产品时,要有意识地多眨眼。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9.充足的睡眠对视力有帮助吗?
充足的睡眠不仅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十分重要,还有益于视觉发育。
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规律作息、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10.假期预防近视,膳食要注意哪些?
家长要做到食谱多样化,营养均衡,引导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类、豆制品和鸡蛋等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对眼睛有益维生素的食物。少摄入甜食、碳酸饮料和油炸食品。(据中国教育报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