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别让心理咨询沦为“心病”
□林珊

       花费高价却未得到专业治疗,就医求助却病症愈演愈烈……在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的当下,心理咨询市场可谓乱象丛生,收费标准模糊、咨询师资质难定、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日益凸显。一边负担着高价,一边又承担着上当受骗的风险,心理咨询俨然沦为了消费者们的又一“心病”。

       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的心理咨询就像给咨询者的情绪创伤进行精妙的缝合手术,能够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获取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然而,缺乏专业训练与经验积累的心理咨询,轻则起不到治疗的效果,重则给咨询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国家卫生部门数据显示,我国14亿人口中,预计有1.9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庞大的需求市场让一众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只是,不少机构把这本生意经念歪了。有报道显示,目前市场热度高、咨询量大的指定类型咨询普遍价格不菲,例如杭州一家机构解决婆媳、离婚等家庭问题的面询费用高达2999元每小时。这些机构之所以敢如此定价,正是因为抓住了消费者“病急乱投医”“收费越高水平越高”的心理。与此同时,由于心理咨询行业尚缺乏明确的定价标准,消费者一旦遭遇价格不透明、收费无标准的情况,往往投诉无门,只能吃哑巴亏。

       心理咨询作为服务,既要看价格,更要看品质。倘若价高质优倒还说得过去,可消费者在花大价钱的情况下,还要承担从业人员资质不明、行业不规范带来的风险,这无疑加重了咨询者们的“心病”。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认证,自此各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评判标准并以培训的方式发放培训证书,行业进入完全开放状态。开放的本意是让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更好发挥作用,却无形中降低了心理咨询市场的准入门槛。一边是培训机构打着“零门槛”“速成”的旗号大肆招揽学员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是大量滥竽充数的心理咨询师充斥市场,败坏着心理咨询师的名声,让不少需要帮助的消费者更加“受伤”,这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

       沦为“心病”的心理咨询行业,本身已染上了行业乱象的“病”,而医好这些顽疾,要从出台明确标准与健全准入机制两方面协同发力。一方面,应规范心理咨询收费标准。不妨以职业资质、学历高低、个案时数、从业年限等作为评价指标,不同水平区间对应不同的咨询收费标准,以推动心理咨询收费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行业要健康,从业人员本身要“健康”。要尽快健全心理咨询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出台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准入、培训、执业资质等方面的国家统一标准,并配套完善的行业协会监督管理机制,如此才能培养更多真才实学开“心药”的专业从业者,扫清行业内的乱象,让更多咨询者安心咨询、舒心治疗。(文/图 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