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系列人机智能技术
意念控制外骨骼 截瘫患者走起来
□本报记者 白华宇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医疗健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AI技术”“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也逐渐成为热词。在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努力研究这一系列“黑科技”,并且取得了数个突破。

       通过研究打造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体系,电子科技大学已经研发出了适用于康复病人的人机智能技术,并且已经开始投入应用,造福患者。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代表前沿的技术呢?近日,记者走进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窥见未来医学的一角……

       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

       智能康复技术转化成果喜人

       据了解,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康复机器人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智能康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团队在智能康复机器人产品研发及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外骨骼机器人”只在科幻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出现过,穿戴上以后能大幅激发运动能力,实现飞檐走壁般的速度和耐力。“虽然还达不到科幻电影里的效果,但对于帮助病人恢复生活和运动能力来说,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做到。”团队负责人程洪教授介绍。

       该团队研发的智能康复机器人系列产品包括下肢康复机器人、上肢康复机器人、软体康复手、儿童康复外骨骼等,均配备有脑机接口,支持脑控操作,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精准的康复服务。

       近两年,国内外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受到公众关注,但电子科技大学早在2017年就承担了科技部相关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运用在了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之中。2018年,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获得了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为国内首批获得该类产品认证的机器人,填补了行业空白。此外,儿童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也获得了相应的医疗器械认证。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在智能康复机器人领域共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其中30项已实现技术转化。程洪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截瘫助行外骨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在康复机器人方向的首个重点研发项目,充分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

       立足四川惠及全国

       助上万名截瘫患者重新站立

       为了将智能康复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下属的产业化公司——布法罗机器人有限公司,积极推广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该公司以“立足四川,辐射全国,建立标杆,示范应用”为主要推广模式,在全国10余省、20余市、2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牵头创立了“一带一路”智能康复产业联盟,该联盟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智能康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目前,联盟已建立5家智能康复医院,并在10余家医院试点,已累计帮助上万名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行走。

       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备受关注。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建立了加密服务器用于数据储存,并在数据预处理时严格进行敏感信息滤除,确保患者信息安全。此外,该中心还建立了完善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研究过程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

       重大机遇已经到来

       智能康复“完全体”就在眼前

       展望未来,程洪表示,电子科技大学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智能康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工作。他们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智能康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还将关注患者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功能设置,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康复服务。

       虽然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但程洪说,这一套人机智能技术的“完全体”还不止于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重大机遇。未来,这个技术体系还将融入康复AI大模型、智能老年康养护理机器人等核心技术,形成脑控康复机器人、AI康复辅助决策系统、智能康养护理机器人等系列康复机器人产品,服务于神经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群体及老年群体。在中长期规划中,我们还计划快速开展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工作,并在国家或四川省政策支持下开展推广和示范工作,为我国智能康复领域的创新发展形成人工智能引导的新质生产力。”程洪介绍,今年,该团队将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四川相关职能单位推动智能康复的技术培训工作,为后续智能康复领域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