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4年04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
向新而行 解码医疗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罗莉 侯文瑾

       近5年时间,在成都市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的大力推动下,成都市各区(市、县)建立了16个分中心、54个卒中中心、6个基层“卒中防治站”,40家医院入驻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成功打造成都市脑卒中“黄金一小时”救治圈。

       成都市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开展溶栓治疗的医院由2018年的23家发展到目前的74家,能够开展取栓治疗的医院由2018年的10家发展到目前的42家。

       在这看似平凡实则谋“新”重“质”的工作背后,成都市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团队是怎么一步步解码医疗新质生产力的呢?

       谋“新”:成都市完成“黄金一小时”卒中救治圈建设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四川省九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成都市级公立医院“排头兵”,是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在成都市卫健委领导和指导下、医院大力支持下,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柳华博士带领成都市质控中心专家团队,担负牵头对全市医疗机构神经内科疾病医疗质量持续提升的责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受成都市卫健委委派,作为管理单位牵头发布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目前有40家医院入驻,23个区(市、县)全覆盖,完成成都市“黄金一小时”卒中救治圈建设。

     “黄金一小时”卒中救治圈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联合大数据及多部门联动,为成都市卒中患者筑起生命绿色通道。例如,蒲江县联合大数据人脸识别对一例不明身份急性重症卒中患者实施成功救治。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茶馆打麻将时突发不能说话、右侧肢体完全不能动,“麻友”拨打“120”后将其送至县医院急诊科。患者无法言语,不能提供发病细节及其他情况,无身份证明物件及手机,无法确定身份和联系家属。患者发病1小时,处于救治黄金时间,每一分钟对挽救患者生命和降低残疾都至关重要,接诊医师向科室主任叶青汇报后,立即向医务部及院领导汇报,拨打“110”报警求助。“110”民警迅速抵达现场,通过大数据人脸识别系统很快核实到患者身份,通过社区书记辗转联系到患者家属,征得同意后,在家属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医院对患者实施溶栓抢救。同时启动转至高级卒中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序贯治疗流程。经过紧急救治与3个月的康复,患者仅轻度言语障碍,轻度跛行,生活基本自理。

       医务、警民、社区高度联动,为卒中患者赢得了黄金抢救时间,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使患者得到了最及时最优的连续治疗方案。

       重“质”:成都市卒中救治DNT时间达到国家标准

       在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 的速率上升,每死亡5人中就至少有1人是死于脑卒中,同时卒中也是致残的主要因素。

       2019年,一名年仅29岁的姑娘在工作中突然口角歪斜,不能说话,一侧肢体无力。同事发现后及时拨打“120”将其送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团队医生接诊后通过视频电话与远在都江堰的患者妈妈沟通,经妈妈同意,立即实施溶栓治疗,这位姑娘在用药过程中语言及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出院时,语言和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一点残疾都没有留下。神经内科医生朱曦博士在讲述这些故事时,欣慰地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缺血性卒中发生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救治的时间越短,死亡的脑细胞越少,可以有效降低致死致残率。该科主任柳华提醒,发生卒中后必须改变以往“我休息一下再去医院、我睡一会再去医院、等天亮了再去医院、等孩子们下班回来带我去医院”的想法,必须立即拨打“120”,依据卒中急救地图的指引,尽快到最近的具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救治。

       老百姓认知不足是目前卒中救治瓶颈之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涛是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也是成都市政协委员,他在2023年政协提案中建议:“还需要继续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市民健康素养,让老百姓能够对脑卒中更加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近5年来,成都市卒中整体救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在质控中心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卒中救治质控指标持续改进,2022年开始优于国家指标,并逐年持续改进。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专家指导后,率先将溶栓治疗改在“CT室”进行,通过质控中心向全市推广,推动全市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流程优化,大大缩短了全市急性脑梗死治疗DNT(患者到院后至静脉溶栓)时间。成都市脑梗死静脉溶栓DNT从2018年的138分钟到2022年的54分钟和2023年的52分钟。每缩短一分钟的救治时间,就能减少卒中患者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赋“能”:“质控”大家庭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5年来,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积极帮助和促成区(市、县)建成分中心16家、卒中中心54家,40家医院入驻成都卒中急救地图。为打通卒中救治“最后一公里”,2023年10月质控中心牵头启动试点首批“卒中防治站”工作,确定彭州市丽春镇卫生院等6家基层医疗机构为试点单位。防治站的重要工作是通过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防治能力和水平,发挥基层医生在卒中社区宣教、高危因素初筛(普查)、专病筛查、分类管理、健康服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卒中社区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降低成都市脑卒中发病率、复发率、减少卒中救治院前延误时间、提升卒中救治效果。

       张海涛在2023年政协提案中也提出:“成都市应提质扩容卒中救治能力,践行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深度打造,同时推广卒中地图应用场景,赋能卒中急救能力提升;做优做细脑卒中质控工作,促进优质救治资源均衡分布;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卒中健康管理主体作用。”

     “拥抱新质生产力,形成合力,践行请进来走出去,共同为成都老百姓脑健康服务。”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创新工作原则,为持续提升质控中心专家团队能力,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成都神内质控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授课和提升培训。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的质控经验也得到了同行高度认可,多次在国家级质控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同时应邀到深圳、云南普洱、青海西宁、陕西西安及省内的乐山、南充、攀枝花、绵阳等地分享控制经验。

       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创建成都市神经质控中心专家群、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医院管理群、成都市脑卒中专科联盟工作群,“大家在群里信息互通,就疑难病例、卒中诊治最新进展、国家管理政策、质控管理与数据上报、整合医疗资源合理转诊等问题进行及时沟通。”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秘书李蓉坦言,现在信息多元化,提高了效率,也延展了质控工作的宽度和力度。

       经过4年建设,成都市卒中急救地图已经完成对成都市23个区(市、县)的全覆盖,“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是卒中地图只是医护人员手中的地图,老百姓认识不足、使用不足。”李蓉说:“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科普,把医护手中建好的‘卒中地图’交到老百姓手里,是接下来我们重要的工作。”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把“卒中救治地图”嵌入高德地图或者百度地图,便于老百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