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4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南充市中医医院有一群人获得患者高度认可
专科“小”护士也有大作为
□唐文娟 本报记者 王厚军

     “大姐,你这个关节功能恢复得不错,回去按照我教你的方法自己锻炼就好了。”“婆婆,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抬手我看看。”……

       每天,在南充市中医医院骨伤康复护理门诊诊室内,都能看到一派忙碌有序的场景,坐诊护士刚为一名小伙做完康复评估,又赶忙推着仪器为另一位大姐做治疗。预约候诊的病人络绎不绝,患者们一边耐心等待,一边交流感受。

     “我老伴儿做了手术,还以为以后手都不能动了,多亏了护士,现在啥都可以自己做了。”

     “我也是听朋友介绍来这儿做康复护理的,这个受伤的肩膀现在也能活动了。”

       锦旗背后的信任

       提起康复护理的护士,患者们都不住地称赞。

       据60多岁的韩女士介绍,一个多月前,她因外伤致左侧肩袖损伤,在医院做了肩关节镜检、肩关节松解、钙化灶清除、肩袖修补等相关手术,术后因惧怕伤肢疼痛,锻炼的依从性很差,出现肩关节上举外展活动受限,梳头及吃饭等基本活动都受到限制。出院后一直情绪低落,担心手臂僵硬恢复不好,不能正常生活,拖累儿女。

       护士贾欢欢接诊后,充分评估韩阿姨上肢功能情况,为其分析症结,讲解病情发展、康复过程,努力帮助病人摆脱思想包袱,树立信心,提高病人康复治疗的配合度,同时给予中医特色推拿、手指点穴技术,并进行分阶段的主动训练及被动训练。经过两次治疗后,患者还是担心自己锻炼效果不好,于是贾欢欢又手把手指导家属,并拍摄锻炼视频方便患者居家进行正确锻炼,经过康复锻炼,20天后韩阿姨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恢复,吃饭、洗漱都能自理了。

       为表示感谢,韩阿姨特地送上一面锦旗。而像韩阿姨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不久前,门诊康复患者沈蓬将一幅写有“道法自然”的书法作品送到护士手中,表达感激之情。鲜艳的锦旗、朴实的语言,传递着患者的感激与信任之情,也是对康复护士的鞭策与激励。

       得到患者的认可

       骨伤科多数患者受疼痛、制动等因素影响,功能康复效果不理想。在骨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是医护人员需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过去,因患者出院后产生的心理困扰、功能锻炼及骨折愈合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全面的解决,导致并发症发生,延长疾病的康复周期,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骨伤后功能康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南充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系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现已由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申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是目前川东北地区骨伤亚专业细分最完善的科室。该院高度重视骨伤科康复护理专业能力的提升,陆续选送优秀护理骨干赴广东省中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等地深造学习,先后培养骨科专科护士、康复专科护士、中医专科护士十余人,于2023年初组建成立了骨伤康复护理小组,同年6月,开设了南充市首家骨伤康复护理门诊,选拔能力优秀的专科护士坐诊。

       凭借着精湛技术与优质服务,慕名而来的患者逐渐增多,门诊固定开放的号源逐渐供不应求。为满足病人的需求,医护人员时常得加班加点为患者治疗。

     “没想到现在我也能得到这么多患者的认可!”尽管忙碌,但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贾欢欢流露出一份自豪。

       护士也有新作为

       回顾护理康复门诊一步步的发展,该院负责人表示,在当下,护士不仅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理论和技能,他们的专业价值正逐步向专家化、专科化发展。护士正从医生的助手、医嘱的执行者逐渐成为医生的合作者和治疗的主导者。

       骨伤康复护理门诊的开设为骨伤科患者搭建了一个延续护理服务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满足了患者多元的健康服务需求,有效提高了骨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护理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门诊运行半年多以来,团队从管理模式、诊室设置、人员配置、服务项目、质量监控、医护协作等方面进行探索改进,建立起一套多方位、多层次、全病程管理的医护一体化诊疗护理模式。下一步,医院将结合医院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工作,让康复护理由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