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饮料含糖量 何时不再“猜哑谜”
□吴睿鸫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由糖类摄入过量而引发的健康问题逐渐被重视,“控糖”“减糖”“戒糖”等新概念逐渐流行。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市面上多数瓶装饮料的“甜度成谜”,而奶茶店所售饮料的含糖量更是没有统一说法,记者在一家店里询问时,销售人员干脆用纸杯接了一点糖浆现场展示称“三分糖,就是一点点”。

       眼下,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大都会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居民每天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作为选购饮料最为重要的一项标准。

       然而,让消费者感到疑惑和不解的是,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瓶装饮料,并未明确标出含糖量这一重要指标。从记者调查来看,康师傅茉莉蜜茶、水溶C100、雀巢咖啡、红牛等多款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饮料,均未在营养成分表中找到含糖量的标示。除了普通饮料,一些奶制品也几乎“甜度成谜”。例如,旺仔牛奶、娃哈哈AD钙奶饮料、简爱饮用型酸奶、味全草莓牛奶以及养乐多等多款酸奶和果味牛奶饮品的配料表中,虽然显示产品中添加了“白砂糖”,但含糖量同样没有明确标出。

       与瓶装饮料相比,市面上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现制现售奶茶、咖啡等饮品,含糖量更是含糊不清。一些商家对“含糖量”的标注方法则是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仿佛是让消费者“猜哑谜”。比如,一款名为“热大口草莓桃”的饮料,在糖量一栏,标注着“少甜、正常甜、少少甜、少少少甜、不另加甜”等共计5个选项。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饮料含糖量标注,随意性强,五花八门,让消费者“猜哑谜”,不仅涉嫌欺骗、误导消费者,也变相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限制了消费者了解产品成分,选择健康产品的法定权益。

       颇具欣慰的是,去年8月份,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在试点的商超里,饮料架前挂起了“红橙绿”三色标识。橙色标识提示每日添加糖食用量应少于25克;红色标识提醒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绿色标识则指导市民如何看懂营养成分表,关注饮料的含糖量。

       告别让消费者“猜哑谜”,需要国家职能部门应借鉴上海市做法,尽早做出顶层标识制度设计,不妨将含糖饮料标识,进行扩容,推广至饱和脂肪、钠等更多品类、更大范围,让生产企业“有制可依,有制必依”。这不仅可以让普通消费者,可以轻松借助标签标识更加方便、快捷地甄别选择,结合自身健康情况理性购买,也能倒逼生产企业规范标识,引导企业不断优化配方,提供健康安全饮品。 (据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