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被重点关注。针对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作了介绍。
谢斌表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有更多需要关注的方面,比如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获取心理健康科学信息是否便捷、有利于认知和情感发育的良性刺激够不够丰富、针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卫生和教育资源能否有效提供等。
他认为,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包括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科普形式与途径,探索具有当地特色、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同时对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覆盖面及效果。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16岁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趋势。
谢斌表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通过某一方面彻底解决,需要医院、学校、家庭、社会四个层面共同推动。
谢斌建议,可以试点探索建设特色“心理友好校园”“心理友好乡村”,用丰富多彩的身心活动,陪伴孩子在学校内外健康快乐成长。家长及社会应该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与偏见,关注社交媒体依赖和校园欺凌等问题,激励各方尤其是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此外,要强化多方协同的服务网络,鼓励城市地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主动与农村地区政府、学校等合作,建立跨部门、跨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联盟和城乡衔接的绿色就医通道,定期组织心理义诊等活动,提高对未成年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短板和不足,谢斌认为,可以组织专家志愿者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健康筛查、健康义诊等活动,为社区居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宣教以及健康指导、早期干预等服务。同时,对基层开展常见精神障碍预防、干预和治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能力,以及在当地开展健康教育的实战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