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基层特色儿科”是啥样?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细致治疗赢得家长信赖
□本报记者 白华宇

       3月21日,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室,3岁女孩佳佳(化名)的父母正在听医生吴昕详细讲解每一种药的服用须知,如服用频次、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策略等,“在大医院不可能这么详细,在这里就可以。”

       据了解,该中心儿科于2023年成功创建为成都市基层临床特色科室,该科室不仅有儿科门诊,而且是中西医结合的儿科门诊,还开放了14张儿科病床,辖区市民可以就近享受专业的儿科诊疗服务,治好孩子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专业

       人员体系都有保障

       基层医疗机构的主力是全科医生,既然儿科开了起来,就需要有专业的儿科人才作为主心骨,为此,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儿科人才,不仅为“转型”儿科的医务人员提供了长期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还通过与“华西妇儿联盟”合作,使5名儿科医生获得了联盟医生的称号。近期,该中心儿科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科达成“科联体”合作协议,又为儿科医生提供了持续的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

       通过充分利用医联体建设和“区管院用”政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质控和带教查房等方式,该中心的儿科专业诊疗能力不断提升。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双流区妇幼保健院和双流区中医医院对该中心儿科的质控体系建设进行常态化的督导,确保该中心儿科的运行机制与综合医院儿科同质化。这不仅使得患者能够在该中心儿科享受到与上级医疗机构相当的看病流程和服务,还能够获得足够长时间的诊疗和更详细的专业指导。自2021年以来,该科室能够诊治的病种数量也从17种增加到了47种,显著提升了服务范围和能力。

       吴昕介绍,虽然目前诊疗仍以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但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医生们已经能够识别更多种类的疾病,如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等较为复杂的儿科疾病。能力的提升,使得患者能够通过绿色通道及时转诊至综合医院接受治疗,提高了这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效率。

       方便

       一个科室就能体验中西医

       佳佳的妈妈在生完孩子后就选择了离家更近的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产后康复,佳佳也一直在这里接种疫苗和做儿保,医生们对她的健康情况近乎知根知底,看起病来也更有针对性。而在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基层医疗机构,因为许多孩子在妈妈怀孕期间就成为家庭医生签约用户,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对象,在持续免疫规划和儿童保健的工作中,许多患儿其实都是医生护士的熟人。

       这种基层卫生服务和儿科诊疗相结合的模式,让许多当地的小朋友都有一个“健康档案”被医生烂熟于心,“一旦他们生病来检查,我们可以根据产后康复医生随访群、家庭健康档案等了解他们的基本健康情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药。比如我们对一些孩子的过敏原更熟悉,开药和膳食指导方面就会避开过敏原。”吴昕说。

       家住双流区东升街道的琳琳(化名)肚子多日不舒服,家长将其带到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时,医生建议其去中医馆做艾灸。琳琳的妈妈以为还需要去门诊大厅挂个中医馆的号,但医生告诉她,中医馆已经做好了准备,直接带着琳琳去做即可,琳琳的妈妈非常惊喜:“在这里看病太方便了。”

       因为是基层医疗机构,若患儿需要接受中医服务,在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已实现了“一站式”服务,该中心儿科为中西医结合模式,以西医为基础,中医为特色,开展了灸法、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传统中医适宜技术。

       细心

       病人的需求是医生的动力

       吴昕作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坐诊医生,每次门诊会面对30~40名患儿及其家长。尽管数量不及大医院,但每一名患儿都能得到细致的诊疗。这种细心的服务不仅体现了基层医生的习惯和专长,也是该中心儿科在长期门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吴昕表示,病人的需求是医生服务和学习的动力,尤其是老年家长,他们需要进行更细致的指导才能确保孩子正确服药。

       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服务因其专业性、便利性和细心赢得了家长们的信赖。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该中心儿科累计门诊量达10.91万人次,住院治疗1033人次。许多患儿已经成为“老主顾”,形成了长期的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