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住院楼楼下,一株白玉兰已经次第绽放,华西坝的春天乍暖还寒。
穿过走廊上拥挤的人群,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毛兵。56岁的毛兵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一级专家、博导,四川省名中医。
科室党建文化墙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意气风发的毛兵身披绶带,绶带上写的是“首届四川省优秀中青年中医”。
最初的记忆
毛兵清晰地记得照片拍摄于2009年的四川广安,那一天是“中医中药中国行”四川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启动的日子。启动仪式上,除了华西医院之外,还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等十余家知名医院共同参与,为当地百姓送上中医药服务。
记者查阅百度学术词条看到,“中医中药中国行”最初发起于200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16个部门共同主办。
接过旗帜后,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毛兵开始认认真真地落实行动,他把工作细化为“三进”:“进农村、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和社区主要以义诊服务为主,进基层主要帮扶基层医院提升中医能力。”
15年的坚持
这些年,他带着支部走进成都龙泉驿区、成华区,乐山夹江县,绵阳盐亭县、巴中通江县等地,给当地村民义诊,为社区居民服务,去基层医院培训。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毛兵亲眼看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健康素养普遍提升。“最开始出去的时候,看到县域百姓对慢阻肺完全不了解,会有种无力感。现在下乡,明显感觉大家对慢阻肺的认识变多了,我们也有了更有利的医药条件治疗这个病。”毛兵已经记不清这些年来通过“中医中药中国行”带过的“学生”、义诊过的居民有多少。
遗憾的是,疫情期间这项工作不得不暂停。
2022年6月,中西医结合科党支部支委改选,毛兵把这面旗帜交到了自己的学生,也是华西一级专家、博导的蒋红丽手上。
接过这面恩师扛了十几年的旗帜,蒋红丽内心无疑是沸腾的。1999年,她在读高中时就已经是预备党员,党龄甚至比老师还长。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她就一直师从毛兵,一路读到博士,留院工作,一路见证着老师从青丝茂盛到渐生华发。
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蒋红丽根据学科特色,在“三进”的基础上继续丰富行动的内涵,增加了“五送”:送知识、送技术、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除了老师毛兵这样的知名专家以外,年逾八旬的华西前辈张泰怀和全国劳模周高峰都是“三进”服务队的队员。每次看着这些人们口里说的“挂不到号”的专家顶着烈日坐在广场上,耐心地给前来义诊的居民把脉,都让她既感慨又感动。
2023年11月,蒋红丽带着支部去往简阳市青龙镇新堰村开展义诊,原本计划9:00开始,不到8:30,村民们已经在义诊点排起了长队,这支队伍几乎全是六七十岁及以上的老人。
看着村民们期盼的目光,队员们立马换好工作服,摆好诊疗器械开始“接诊”。老人们有点不敢相信眼前的“豪华阵容”:“你们真的是华西的医生哇?”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村民骑着电瓶车赶到了义诊点,把专家们围得水泄不通。“看不完,根本看不完。”同行的队员打趣说。毛兵说,支部每次下去都特别受老百姓欢迎。
蒋红丽记得去年12月底,党支部开启了中医“三进五送”党建活动2023年的第四站,大家坐了6个多小时的大巴车到革命老区巴中,下车直奔巴中市中医院,分别用两个半天给医护人员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带教查房,当地的医护人员围着华西来的大专家,生怕漏掉一丁点信息。
未来的延续
“从接过那面旗帜那一刻起,我们心里就再也不敢放下。”最开始,网上搜索“中医中药中国行”还有不少资讯,最近几年已经渐渐稀少,“十几年过去了,也许人们都快忘记了吧,但我们还在坚持。”毛兵坦言,这一行动叫什么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通过这一行动,我们党支部凝聚起来,大家有了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我们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确实给社区、农村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提供的技术帮扶和学科发展思路确实助力了基层医院发展,这些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毛兵觉得,这才是“三进”坚持了15年最大的意义。
支部组织委员刘雪梅是一名“80后”,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考上毛兵的研究生开始就参与“三进”行动,后来读博士、博士后,再到留院做主治医师,她一直是这项行动的积极参与者。
截至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党支部先后前往基层医院、社区和农村20余次,服务患者数万人次。谈及未来的打算,蒋红丽直言“我们肯定、必须一直坚持下去”。她希望有一天会带着“三进五送”的支部回到自己家乡——安岳县一个小镇上,“想回去看看,看看家乡的变化,也让我们的变化被家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