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4年0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竹市精神病医院
打通患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精神障碍康复患者回归社会的难题,帮助他们走出“孤岛”,2012年起,绵竹市精神病医院(绵竹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康复小组,以医院为基础,广泛拓展社会资源,为患者铺就了一条心灵健康的“自信路”,搭建起一座回归社会的“融通桥”。至今,已有500名患者在一路一桥上打开心灵禁锢之门,迈开通往社会的稳健步伐。

       铺就心灵健康的“自信路”

       康复小组队伍由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及幼师组成,依托医院自有资源,设置肢体训练室、团体治疗室、阳光家园(社会技能小组)等,积极开展手工、种植、社交技能训练、疾病认知等精神康复项目。

       截至目前,已开展职业社会技能培训2400余次,手工制作培训3850人次,组织手工艺品义卖16次,共计售出1000余件手工艺品。组织团体游戏、服药依从性治疗、社交技能培训等团体康复治疗460余次,开展医患联谊活动78次,让患者在学习、劳动和收获中重燃希望和信心。同时医院为患者特设门卫、餐厅服务员、户外巡视、园林维护等多种“职业岗位”,通过“过渡式”康复模式,不断增强患者对工作的兴趣和对生活的信心。

       搭建回归社会的“融通桥”

       医院广泛联系爱心工厂,2023年9月21日建成全市首家“康复工疗型车间(院内庇护工厂)”,康复小组综合评估后的患者,通过简单培训,可自愿进入庇护工厂务工,让患者能够自力更生,实现自我价值,并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截至目前,已有30余名患者经过培训上岗,4个月内完成沱牌酒业、山水通讯、华为、绵竹大曲等企业订单32万余件,向患者实发薪酬共计2万余元。

       服务外延,提供全面康复治疗

       为和谐稳定社会添力,康复小组主动将服务外延至社区,针对非住院患者建立了门诊康复治疗,已为出院或门诊就医患者提供优质康复培训治疗82次。同时,进一步深化与民政、残联的合作,已为绵竹市紫岩街道、剑南街道以及孝德镇清华社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精准设计包含治疗、学习、训练和工作的长期康复计划,已服务700余人次。下一步该院将在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全市精神残疾患者提供合理全面的康复治疗,使其真正融入社会。

       绵竹市精神病医院将进一步扩大农疗基地及工疗车间,更好地解决绵竹市2388名在管精神障碍患者的日间康复及就业问题,使患者的工作技能和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培养精神病人从长期康复走向辅助性就业,继而走向社会就业,以精准扶贫和扶志的举措打造个人、家庭、社会三方共赢的“绵竹”模式,为社会和政府分忧解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韦萍 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