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改革创新 筑牢健康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创新、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在新的一年工作规划中,四川省各地卫生健康系统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更加突出医疗卫生机构的内涵式发展,更加突出卫生健康服务的系统连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健康根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杨晓涛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成都市卫健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强前瞻谋划、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健康生活新期盼。

       优化全域医疗资源布局。精准掌握各片区医疗服务供需情况,推动部省级、市级医院新院区均衡布局,加快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各有特色、互为补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制定市域“一盘棋”的医疗机构领办托管管理办法和双向转诊体系,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带动先进运营理念和技术手段下沉、共享,为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素。推动市级医院集中精力打造10个高水平专科(专病)中心,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做优在蓉院士工作站,强化高端人才招引,深化院校企合作,引领全市前沿医学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大发展。

       加快智慧医疗新技术运用。构建纵横结合的数据融通体系,提升行业智能监管和态势感知能力,高效调配全域医疗资源。扎实推进就医“一卡通”、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信用就医等线上医疗服务新场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前瞻性做好传染病防控。强化季节性、周期性传染病研判,加大疫苗接种力度,加强针对性技术培训,用好传染病多点监测预警平台,持续提高“四早”能力。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李晓林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锚定“成渝医疗副中心”建设目标,乘势而上,再谱新篇,凝心聚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三医”联动改革,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实施“三快四优五好”改善就医服务行动,持续巩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用就医等改革成效,让群众就医更舒心。

       聚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加快“两个紧密型”建设,实施“临床重点专科扩容惠民行动”“县级医院提质、乡镇卫生院提能、全科医生提量”行动,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聚焦健康绵阳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加快健康产业体系建设,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创建省级区域妇幼健康中心,稳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聚焦医学科技创新,以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强化核医学研究及转化应用,助力绵阳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才强医,用好科技城“人才十条”,深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自贡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  李刚

       2024年,自贡市卫健系统将着力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强市级龙头,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临床重点专科集群。夯实县域基础,新建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立基层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基地。促进上下联动,加快“两个紧密型”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往下沉”。

       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分级诊疗体系完善、系统集成改革深化、现代管理能力提升“四项工程”,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个样板。

       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狠抓疾控体系改革,健全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现代化疾控体系,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持续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发现和处置能力。探索个性化全专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重点人群、患者的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

       着力提升人才和科技创新。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稳定人才队伍。着眼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立足能力提升,加大骨干人才和急需紧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紧盯医学发展前沿,积极引入学科技术带头人。坚持科技驱动“提能”,改革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争创高能级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