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药店药师岂能成为推销员
□熊志

       近期,一则“感冒花了12万元”的短视频冲上微博热搜,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热议。记者调查发现,实体药店药价更贵、药师搭售药品导致消费者购药成本大幅提高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药店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擦边”销售其不具备资质售卖的处方药物。

       近年来,药店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为人们购药提供了方便。但正如媒体调查所示,实体药店买药贵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咳嗽,动不动得花几百元买药,增加了民众的就医负担。

       究其原因,实体药店的店租、人力成本高,推高了经营成本,导致同样一款药品线下卖得比线上贵不少,这是一层因素。除此之外,药店药师为了利益最大化,随意配药、搭售药品或保健品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提供用药指导的药师,俨然变成了销售员。这种局面,说白了还是因为实体药店的营收,建立在药品的差价之上。药店追求利润,就会用销售业绩考核药师,药师在销售业绩最大化的思维下,难免会尽可能地卖利润高的药,或者搭售多卖药。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用什么药,不同的药品有何区别,毕竟有一定的专业性。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面对药店工作人员的推销,自然缺少判断能力,有时候只能被动挨“宰”,对方推销什么药就买什么药。

       赚药品差价获利,本身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无可厚非,药店和药师毕竟都要生存。问题在于,药品不是普通商品,随意配药、搭售药品或保健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增加了看病负担,还可能影响用药效果,增加医疗系统的压力和医保的负担。

       从药师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药师有专业的药学知识,当然应该通过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服务来挣钱,而不是像一个营业员一样,靠推销本领为生,专业的技能得不到用武之地。

       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药师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靠提供药学服务。要规范药店行业的发展,降低民众的购药成本,就得转变药师的角色形象,让药师可以光明正大地通过药学服务挣到钱,而非把药师逼成商人,每天处心积虑地想着如何多卖药、多提成。

       去年,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的通知》,其中首次将药师门诊诊察、处方/医嘱药品调剂和住院患者个性化用药监护等三项纳入药学服务项目。这是对药师价值的尊重和肯定,也意味着药师未来将通过药学服务的正规收费,获得更可靠的收入回报。除此以外,《药师法》的立法工作正在进行中,这有助于从法律层面,明确药师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药师行业执业的规范化,推动执业药师回归药学服务本职。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