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1年03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外来文明的印记:中国·嘉定往事》连载
“洋鲁班”苏木匠(二)
徐杉

由于华西协合大学在计划开学三年后才开始动工大规模修建,因此苏继贤在参与建筑设计方案后便到达嘉定,着手设计修建福音医院。


自启尔德在嘉定瞻峨门租民居开办西医诊所,到文焕章在白塔街购地准备建医院,前后十多年。其间因社会动荡不安,诊所也几度关闭,医院修建一直难以实施。


为了让嘉定人接受外来文化,苏继贤在建筑外形设计上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并借鉴庙宇与川西民居特色,将青砖灰瓦,飞檐斗拱融入西洋建筑中。在尽力渲染东方色彩的同时,又把楼基、墙柱、砖墙、门窗做西式浮雕装饰,使中式建筑充满异国情调。


嘉定福音医院不光外观中西合璧,居住使用起来比传统中式建筑舒适方便,它高大宽敞,通风采光良好,易于防火,而且屋内有壁炉、卫生间等。在当年乐山城内大多为穿斗木构、狭窄低矮的平房中,嘉定福音医院如同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同时,苏继贤为了饮水方便清洁,还在山坡上打了一眼井。每到夏季,他就把一些食物放在竹篮里再垂到井下,不但延长保质期,还使一些食物口感更好。


医院修建初期,雇佣来的当地工匠不知如何操作,苏继贤便手把手教,再不会,就嘱咐:慢慢来。


他要求精雕细琢,尽善尽美。四川方言把做事动作缓慢称为“磨”,如果一个人手脚不麻利,就会被人指责为“磨得很”。


苏继贤认为慢工出细活,初学的过程“磨”一点没关系,质量好最要紧。因为他经常说“慢慢来”,便有人议论这个洋人做事“磨”,为洋人做工也可以“磨”,“磨洋工”一词最初就是这样演化而来。


附近百姓见苏继贤心灵手巧,又不摆架子,喜欢与大家摆龙门阵,还不时请工人喝茶,便亲切地称他“苏木匠”,也将他比作中国的鲁班。


中国过去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有技能的人受尊重,称手艺人,如木匠、泥水匠、铁匠等。民间谚语:“天干(旱)饿不死手艺人”,就是指有技能的人不因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而受到生存威胁。


苏木匠在大家眼里是一个能干、和蔼的手艺人。医院修建过程中,不少当地木匠向他讨教,而他也从中国木匠身上学到不少中国古建筑的诀窍。


苏继贤主持修造的乐山福音医院,中西合璧,既美观,又实用,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认可。


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建筑特点是青瓦、白墙、青砖、吊脚楼、雕花窗等。因为地处水陆码头,也带有一点移民文化特色,如陕西会馆、云南会馆等。


不过,乐山开放性和国际性的标志之一,是从中西合璧建筑开始的。从福音医院到仁济医院、白塔街西式院落、嘉定教文馆一线,形成一条中西合璧建筑带。


后来随着建筑材料的进步,有了水泥、钢材等,有官员、富商开始仿效修建洋楼。于是有了王陵基故居、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办公楼等。


甚至一些民居也修造了中西合璧的门头。虽然大部分清末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已经消失,但对乐山建筑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消亡。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千城一面时,更多人意识到那些个性建筑的价值。


的确,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而一些老建筑往往就是一座城市风格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我们可以触摸的历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