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1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途径有哪些? 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是什么?
四川友谊医院 虞洋生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补充营养必须经口进食,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能量及营养物质则被认为“无效”。其实在医院,很多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常进食的重症患者,大都可以通过肠内营养途径获得营养。

 

 


    一、进行肠内营养的途径

 


    肠内营养是一种采用管饲等途径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能量及营养物质的治疗方式,其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采用鼻胃管、鼻空肠、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术中胃/空肠造口,或经肠痿口等途径进行肠内营养。


    鼻胃管: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一般少于6周)管饲即可过渡到经口饮食的患者。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反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经鼻十二指肠或鼻空肠置管:指经鼻腔植入导管,管端置于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优点在于因导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使反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但要求在喂养的开始阶段,营养液的渗透压不宜过高。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PEG是指在纤维胃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将营养管置入胃腔。优点是去除了鼻管,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可长期留置营养管。适用于昏迷、食管梗阻等长时间不能进食,但胃排空良好的重症患者。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PEJ在内镜引导下行经皮胃造口,并在内镜引导下,将营养管置入空肠上段,可以在空肠营养的同时行胃腔减压,可长期留置。其优点除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并发症外,还减少了反流与误吸风险,并在喂养的同时可行胃十二指肠减压。尤其适合于有误吸风险、胃动力障碍、十二指肠瘀滞等需要胃十二指肠减压的重症患者。

 


    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易出现喂养不耐受(FI)的现象,其发生率高达30.5%~65.7%,是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FI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患者方面:原发疾病(全身性感染、休克、复苏后、机械通气及腹内高压等患者)及其造成的胃肠功能和动力障碍。此外,严重创伤、腹部手术、高血糖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从而造成喂养不耐受。


    喂养途径选择不当: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可经鼻胃管和鼻肠管两种途径实施。与经鼻胃管相比,经鼻肠管喂养可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但是由于鼻肠管一般需要经手术、内镜下引导、X线引导、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等方式留置,操作困难且花费昂贵,管路存在易堵管、移位、打折等问题,因此鼻肠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而经胃喂养更符合患者的生理构造,能更好地缓冲胃酸, 承担更大容量、更高渗透压的营养液。对于反流、误吸高风险的重症患者,宜选择经小肠喂养的方式。


    营养液的选择和喂养方式不当:营养液的剂型、浓度、温度、渗透压及喂养时患者体位和喂养速度均会影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胃肠道功能状况及营养需求,选择适合患者的营养制剂。若全胃肠道功能良好的患者,推荐选择整蛋白营养制剂;若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或胃肠道功能耐受性不佳者,推荐使用预消化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为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ICU患者应尽早行肠内营养,即患者入住ICU24~48小时后应以小剂量、低浓度、低速度持续泵入的方式进行喂养,且营养输注期间保持上半身抬高30度的体位,在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符合生理的喂养方式,比如以分次喂养替代持续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