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1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十四五”期间 成都将打造5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宋永坤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按照“区域统筹、提质增效”的原则,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培育形成5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成都市民家门口就诊挂专家号将不再难。

 

“十三五”成就篇

 


回首迈向全民健康的“十三五”,成都基层医疗带给市民很多惊喜。成都市卫健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说,这5年,15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域覆盖,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55%。居民个人就医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公共卫生防线更牢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简报多次刊发成都疫情防控经验做法,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世卫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


12类基本公卫服务
覆盖1605.4万人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卫健委将做好民生实事纳入年度重点目标任务。以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人群为重点,为全市1605.4万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为4.089万贫困人口开展1次免费健康体检服务。


基层机构基础设施改造完工254家
诊疗设备升级373家


“十三五”期间,成都狠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全市项目建设计划。截至2020年12月,“十三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完工254家,完成373家诊疗设备提档升级、1923家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建设。


2421支家庭医生团队
签约服务698万人


5年来,成都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55元提高至84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567万余份,电子建档率96%;为182.72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管理112.91万人;管理高血压患者104.36万人,糖尿病患者42.57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70.12%、83.27%。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421支,签约698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363.1万人,网上签约194.65万人。


开展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
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青白江、新都、新津、邛崃、蒲江5个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开展了试点工作。5个国家级试点区(市)县和2个市级试点县(市)共建立13个医共体,成立了医共体管委会,实现了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十四五”展望篇

 


展望“十四五”,成都将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疫情防控能力,创新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层信息化服务能力,更大力度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建成5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进一步整合利用优质资源


做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医疗卫生专项工作,按照“区域统筹、提质增效”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培育形成50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建设成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充分发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加大硬件提升工程力度
实施基层医疗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


加大“十三五”硬件提升工作项目推进力度,确保工程建设在计划周期内顺利完成并按期投入使用,筑牢疾病防控网底。分类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发热门诊)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位一体”培养基层卫生人才
提升基卫人员专业水平


加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的培训和培养,采用市级大型三甲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市级基层卫生培训基地+网络线上培训“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现基层卫生人才分层分类培训培养。


提升基层信息化服务能力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


加快推进基层信息化能力建设,完善预防、治疗、健康管理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促进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智慧医疗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