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1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代表来川
邀“战友”共赴“樱花之约”
本报记者 徐咏秋

“早就盼着能有这么一天,专程过来当面感谢四川援鄂医疗队。”3月5日上午9点30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政楼前,远道而来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熊念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罗凤鸣见面了。时隔一年,“战友”重逢,心情格外激动,他们紧握对方双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共有8名医护代表来到成都,先后到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地进行座谈交流,看望曾与他们并肩抗击疫情的白衣川军。

 

重逢

双方情谊真挚
援鄂医护将赴“樱花之约”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的座谈会现场,熊念发言,对该院支援武汉抗疫的超常付出、全力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将来双方能开展更多交流合作。罗凤鸣回忆在武汉战斗的日子时说:“为了帮助武汉人民抗击疫情,虽然我们流过汗、流过泪,但是收获了抗疫成功的喜悦,也收获了武汉人民的真挚情谊,我们的汗水、泪水没有白流。”他透露,不久将组织该院援鄂医护人员去武汉赏樱花。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熊念动情地说,“在我们抗疫最艰难、最危急的时候,正是因为四川派出多批次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赶来支援,我们才没有倒下,而黄晓波主任带领的医护团队,把危险留给自己,用大爱与真诚守护生命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熊念表明希望省医院援鄂医护人员到武汉赏樱花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黄晓波当即表示,“一定去,一定要去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得知昔日“战友”即将抵达成都,3月4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一批援助湖北护理团队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冯梅专程到双流机场接机。“虽然去年一起朝夕相处、并肩战斗那么多日子,但由于抗疫期间医护人员都戴了口罩,大家并没能看清彼此的面容。接机前,我得告诉他们,我穿什么颜色衣服,不然就是擦肩而过也不认识。”冯梅还告诉记者,一年前撤离武汉时,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当时没机会一睹武汉著名的樱花。她曾对同在一个病房战斗的武汉战友作出来年去武汉赏花会友的承诺。“好在去武汉看樱花的计划,从今年2月就被提上日程了。”冯梅兴奋地说。

 

回忆

武汉战疫
四川医护成为“中坚力量”

 

回忆起一年前那段战疫的特殊时期,熊念仍记忆犹新。“当时基本上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援鄂医疗队再晚到2天,医院就会彻底崩溃。”熊念所说的医疗队正是当时紧急赶赴武汉的四川援鄂医疗队,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第一支进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医疗队。当时,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面临医疗人员紧缺、防护物资、医疗设备和药品缺乏等困难,在最艰难的时候,华西医生以及更多四川医生的援助无异于雪中送炭。


“多亏四川援鄂医疗队的帮助,才让我们这家濒临崩溃的医院起死回生。”说起四川援鄂医疗队,特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熊念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他回忆,当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牵头管理了3个病房、99张床位;四川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全面接管了七楼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科病房。“每个病区的第一主任和护士长都由四川援鄂医疗队员担任。”鉴于医院当时的特殊情况,罗凤鸣和黄晓波当机立断建议关闭医院,停诊两天,重新布局改造医院就诊通道。


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启动后,医院对氧气的需求量极大,为增加氧气供应量,医院多方协调找来氧气瓶,但1瓶氧气只能用2个小时,经常到了深夜,眼看好几组患者氧气就要用完,而氧气瓶还在搬运的路上。氧气瓶送到后,为了第一时间给患者吸上氧,罗凤鸣一趟又一趟地跑到电梯口扛氧气瓶。


有一次,一名重症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尽管医疗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依然无法挽回其生命。“当时我看到罗书记独自坐在办公室抹眼泪。当天,他没有乘坐接送医疗队员的通勤车,而是独自走回驻地。华西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值得我们尊重并永远铭记!”熊念说。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武汉市第一批疑似、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也是四川省第一批、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288名队员的集结地。熊念介绍,在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支持帮助下,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在2个月时间内,共接诊发热门诊15000人次,救治住院病人1205人,其中重症患者680人,气管插管46人。


战友情深,友谊长存。交流中,两家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学科建设、科室管理、重症医学等方面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提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