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1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禁止医院“傍名牌” 需严把登记关
张淳艺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坚决清理整治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行动,逐一核查在名称中使用“协和”“华山”“同济”“华西”“湘雅”“齐鲁”“同仁”等知名医院字号的营利性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傍名牌”现象久矣。曾有媒体统计发现,真正的协和医院在全国仅3家,但打着“协和”旗号的医疗机构却多达2080家;华山医院仅有4个分院,但在全国注册“华山”的医疗机构有1120家。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商标认定和企业登记施行双轨制管理。虽然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医院为“协和”注册了商标,他人不得擅自使用,但商号则是另一套管理体制。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企业名称不得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字号相同。换言之,只要所在辖区没有协和医院、华山医院等,以这些名号登记医疗机构就能获得核准。


    禁止营利性医疗机构“傍名牌”,不只是知名医院维权的私事,更需要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
    去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出通知,加强对知名医院等机构字号的保护。如今,市场监管总局再次明确要求,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擅用“协和”等字号。与法院判决侵权相比,在医疗机构企业登记环节严格把关,才能正本清源,从源头堵住医院“傍名牌”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