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1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青龙街文化地标——
洗墨池
李诗敏

始建于1941年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坐落于青羊区青龙街82号。青龙街是成都的一条老街,此街建于1954年,东南起大东街,西北至学院路。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最独特的地标莫过于“洗墨池”。


洗墨池,最早为修筑城墙挖土形成。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居此之后,曾在池中洗笔涤墨,故后人称之为“洗墨池”。

 


“西道孔子”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成都郫都区友爱镇)人。扬雄家世贫寒,年少时便喜好博览群书,为人十分单纯率真,坦坦荡荡,只是说话口吃,因此他喜欢“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之为”。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著有《甘泉》《羽猎》等赋,成为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后世常把他与司马相如并列为“巴蜀汉赋”的始祖。


后来,扬雄认为赋无益于讽谏,辍此而不复为,从此潜心于学术研究,撰写了《太玄》《法言》《方言》等著作,从而成为了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语言学家。在东汉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文学、文字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西道孔子”。

 


扬雄洗笔涤墨

 


扬雄故宅前的洗墨池,乃蜀学兴盛的生动注脚。关于洗墨池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在筑成都城时,取土的遗坑形成了一个龙堤池,这便是洗墨池的前身。扬雄的故宅子云亭正是在龙堤池畔,因扬雄曾在此池洗笔涤墨,因此人们称之为洗墨池。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陋室铭》赞叹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将扬雄的子云亭与诸葛亮的诸葛庐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扬雄的赞赏。

 


洗墨池变迁

 


虽然扬雄学名传世,但是洗墨池还是经历了诸多沧桑。到了五代之后,扬雄家门前的洗墨池渐渐荒废,变成了仓库。


到了宋代时期,仓库被战火焚毁,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政府再次重修洗墨池,并在池北建造了一所易准堂,堂内供奉着扬雄的塑像,又在池子中间修筑亭台。


元代初年,洗墨池备受重视,在这里修建的子云书院,和文翁石室、杜甫草堂并列于学宫,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明代时期,这里成为墨池书院,蜀王在这里先建堂,后建楼,并置书万卷藏于楼中,在池前立有一块镌刻“墨池”二字的石碑。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全毁于战火之中。清朝初年,成都开始了城市重建工作,各种书院相继恢复兴建。道光年间,学政聂铣敏捐赠了约一万两白银,购买洗墨池故址处的私宅三院及空地数亩,重建墨池书院,并置学田七十余亩,让书院的运营经费有了坚实的保障。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墨池书院原址一分为二,墙左为墨池,墙右为芙蓉书院。后来芙蓉书院被改为成都县小学堂、中学堂,民国时期成为成都县立中学校。


原成都十三中学旧址就在青龙街,即180多年前,清朝所创办墨池书院之故址。墨池书院的得名,与杨雄洗墨池有关——清朝嘉庆24年,太史聂蓉峰奉命到成都视学,为朝廷“拔取真才”。当时,其目睹成都学校教育十分萧条冷落,便决心创办书院振兴成都教育。


后来书院就选址在青龙街,乃一处颓败的公馆,公馆后面就是成都有名的扬雄洗墨池。洗墨池虽早已干涸,但经聂蓉峰一番培整修葺,花木竹石掩映,栏榭亭阁点缀,竟成了一处风格别致的书院。此后,许多外州县儒生纷至沓来,墨池书院一时门庭若市,非常兴旺。


在书院门口,聂蓉峰书写了一副旨在引起学生自戒的对联:“谈经人入室,问字客停车”。青龙街上来往行人均可看见,一时学风既盛,成为人才辈出之地。


从洗墨池千百年变迁的历史可以看出,从汉代到民国虽然历经变迁,洗墨池一直秉承以扬雄为象征的文化传统,让这一缕文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