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1年0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
打造“医养结合”新样板
本报记者 方继莲

黄承秀老人今年82岁,2019年3月脑垂体手术后,被送入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术后康养,入院时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入住后,该院多学科医学专家团队每日对老人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治疗、营养液支持等。经过医务人员和护工悉心照料,老人现在生活基本能自理。这是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通过医养结合让老人重获新生的实例中的一个。


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努力探索既能满足群众“医养结合”服务“刚性”需求、又可进行推广和复制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具有该院特色的“多病共管、营养介入、安宁支持、长照参与、中西结合”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的目标。2020年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科学谋划“路线图”
合理规划“布局图”

 


如今,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服务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社会品牌效益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具有非常强的经验借鉴意义。同时,2019年6月,成都市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与区中医院合并,着力做好中医药在老年慢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实践,参照国家老年健康管理中所列举的慢性疾病和该院在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种类,开展中医药治疗或康复的临床路径探索。


医院实行入托老人“分区管理、动态转换”,将经过评估符合入院指征的老人转入“住院区”,将住院病区治疗后需要康复和病情稳定的老人转回“康养区”,真正实现了医疗、养老动态管理与服务无缝衔接。同时,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医养结合”工作是医疗服务的一种延伸;突出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融合;突出老年病科的综合服务特色。体现“三个区别”:区别于其他综合医疗机构“单医”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单养”服务模式;区别于居家养老不能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没有医疗介入的“健养”服务模式,构建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格局。

 

实践蹚出“规划图”
  试点谋划“新路子”

 

医院充分利用开展了10余年的医养结合服务经验,实现医、养工作的充分融合,形成符合实际的管理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完善老人入托的失能筛查、综合等级评估、干预计划制定、健康管理服务、定期效果评价、综合目标考核等服务内容和流程。利用院内专家团队,开展多科室会诊,形成“多病共管、多药共用”的治疗模式;利用与华西医院建立营养专科联盟的契机,形成“三级营养管理干预网络”;利用开展安宁疗护与长期照护试点服务,形成多功能联动,减轻老人身心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利用与区中医院合并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念,解决老年慢病康复问题。


医院针对新入托老人和住院病人开展评估,对符合干预的老人(病人)按照初期—以心理干预为主、中期—以舒适照护为主、末期—以症状控制为主的模式开展干预。实现以“疼痛控制、舒适照护为基础,家属参与、社会支持、多学科协作为支撑,以提高生活生存质量为目标”的“个性管控、多元互助、全程干预”的安宁疗护体系。


另外,该院借助与华西医院等三级医院开展“医疗联盟”、与成都医学院等大学院校开展“医校联盟”为契机,将中西医服务、营养服务、心理干预等项目融入医养结合服务。